朱銘自殺|一文看清成名之路 作品包括香港文化中心《排隊》雕塑
走進新北金山的朱銘美術館,矗立在園區正中的《太極拱門》猶如地標。朱銘的《太極系列》是其藝術生涯的轉捩點,也象徵台灣雕刻走向國際舞台的里程碑。曾為朱銘撰寫傳記《太極.渾厚.朱銘》的藝術評論家潘襎指出,朱銘「出自傳統、呼應現代」,可以說是第一位從數千年傳統木雕技術、形式與表現出發,建立足以融會西方現代雕塑精神的偉大雕塑家。在傳統失落、獨尊西方當代形式主義的潮流裡,朱銘的辭世,更讓人們感傷與惋惜。
朱銘本名朱川泰,1938年生於苗栗通霄,15歲時拜李金川為師,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習得一身好手藝。30歲再入楊英風師門,學習現代雕刻並拓展視野,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進入人生的轉捩點。
【相關圖輯】朱銘自殺|《太極系列單鞭下勢》最搶手 小型木雕已值過千萬港幣(點擊放大瀏覽):
1976年朱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個展造成轟動,當時的一件作品《同心協力》,讓面臨國際外交危機的台灣湧起一股團結的力量。大家開始關注這位藝術家,當所有人都認為朱銘應該繼續雕刻《水牛》和《關公》這種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他毅然決然的在楊英風的支持下,開創出《太極系列》作品。
《太極系列》源於楊英風勸朱銘為了身體的健康應該要去學太極,之後他便開始挑戰以「太極拳」當成雕刻的創作題材。 在1976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中,《太極系列》原本並未獲得太多注意,到了隔年該系列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後造成轟動,才重新被台灣所重視。 此後《太極》就成為朱銘最為人熟知的作品。
香港文化中心外的《排隊》便是他的作品 點擊放大瀏覽更多朱銘的代表作:
1977 年朱銘在東京的展覽是海外展覽的開端,1980 年在香港藝術中心的「朱銘個展」震撼了香港。朱銘懷抱著成為國際藝術家的理想,決心放下在台灣的一切勇闖美國紐約。1981 年開始他在紐約的漢查森藝廊(Max Hutchinson Gallery)舉辦個展,受到國際藝壇的注目。在 1991 年正式進軍歐洲藝壇,在英國倫敦的南岸藝術中心展出《太極系列》雕塑,同年法國的登克爾克現代美術館則展出《人間系列》。
潘襎指出,朱銘的《太極系列》把東方哲學以西方可以理解的形式展現出來,也讓他成為繼楊英風之後,第二位走上國際舞台的台灣雕塑家。在台灣雕塑的發展歷程中,楊英風象徵傳統中國與西方的對話,而朱銘則把西方媒材的各種可能性融入作品,展現台灣雕塑發展與西方對話的各種可能,代表華人世界雕塑很高的成就。
而朱銘也不斷挑戰自己。《太極系列》之後,他又推出風格丕變的《人間系列》,包括三軍、降落傘、反思文明約束的《囚》,風格與內在迥異於《太極》,展現藝術家內在與外在世界不斷辯證的過程,也符合西方藝術「藝術和時代必須不斷對話」的美學觀。潘襎表示,很難用單一風格或藝術語彙理解朱銘,台灣觀眾多半欣賞熟悉朱銘的《太極系列》,但他後期的作品,其實已經遠遠超出《太極》之外。
「成立美術館,是為了呈現藝術發展的過程;成立基金會是要讓美術館能永垂萬世。也是為了作品建設一個好歸宿,錢本是社會的,回歸社會叫圓滿。」1987 年開始,朱銘逐步地落實他「種活藝術種子」的夢想,從無到有,從荒地變桃花源,在新北市金山創建美術館。
1999 年,朱銘美術館正式開幕。「朱銘美術館」成為朱銘畢生最大的一件作品,也實現了台灣第一座私人雕刻美術館的壯舉。
走進新北金山的朱銘美術館,矗立在園區正中的「太極拱門」猶如地標。觀眾漫步園區,將一覽朱銘從「太極」到「人間」等不同時期的作品,進一步理解其藝術生涯之轉折變化與創作脈絡。
延伸閱讀: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