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護台」可保和平?賴清德政府的牛頭馬嘴迷思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政府5月20日上台後,兩岸關係迅速進入一個更為緊張的階段。解放軍開展了代號為「聯合利劍-2024A」的大規模軍演,北京官方更進一步中止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134項商品關稅減讓措施,顯示了北京對台灣施加的強大壓力;與此同時,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開放觀光及學位生交流停滯不前,也感到失望。

然而,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日前成功舉行,吸引了包括英特爾、輝達、超微等全球AI巨擘企業高層魚貫訪台,在台內部掀起一波「AI護台」的熱潮,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台灣社會因兩岸關係緊張所帶來的安全焦慮,彷彿找到了新的生命線。只不過,揉雜北京對台祭出軍事、經濟壓迫,台灣自我醞釀「AI安全感」,一來一往間,雙邊氣氛頗有高低、輕重、緩急錯雜的混亂感,兩岸現實的溝通與情勢營造,甚至可謂「牛頭不對馬嘴」。

+1

首先,綜觀北京對賴清德政府的強烈回應,主要都是針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未解等高層次的政治議題,舉凡解放軍軍演和ECFA部份關稅減讓中止都是在兩岸高層次政治未能滿足答覆的背景下展開的,旨在向台灣政府施壓。

然而,台灣官方除了照本宣科,聲明台海安全仰賴兩岸共同維護、兩岸經貿問題訴求回歸WTO架構下解決外,針對兩岸關係政治僵局如何解套的問題,台灣官方依舊停留在以個別事件回應之。

2024年5月23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示意圖。(央視)

諸如近日傳出有台灣人赴南京藝術書展擺攤,遭公安帶走逼全身脫光調查,另首度傳出有台灣旅行團客赴中國大陸旅遊,期間遭留置並調查多日事件,台灣官方不意外地呼籲台灣人赴陸須注意安全、審慎評估,明示暗示台灣人赴中國大陸不安全外,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更明確表示,這些都會列為未來台灣官方進一步做兩岸交流考慮時的重要依據。

對照北京等待台灣回覆的是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而台灣一造係以低層次、個別事件作為兩岸關係往來依據,一高一低之間,台灣官方應對的策略顯然並未觸及兩岸問題窒礙的核心,或可謂刻意閃避——北京對台的壓力是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台灣需要從高層次政治和戰略層面予以回應,而非僅僅針對個別事件做出反應。

其次,北京對台灣的軍事和經濟壓迫,是其硬實力的直接表現。台灣官方則試圖通過內部宣傳,將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並借助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近期訪台的旋風,在台灣內部吹奏一波「AI護台」的超然自信。

無可否認,台灣在半導體和AI領域確實擁有強大的硬實力,但這樣的硬實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抵禦來自中國的傳統軍事和更廣面的經濟壓迫,依然是一個未知數。將AI科技的發展寄望於保護台灣安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過度樂觀的幻想。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23年3月16日與暢銷書《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美國歷史學者米勒(Chris Miller,不在圖中)一同在台北出席論壇。張忠謀稱支持美國拖慢中國大陸半導體科技的發展,但半導體供應鏈也將因此走向分岔、自由貿易受重創。(Reuters)

過去,台灣曾經強調「矽盾」理論,即依靠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來獲得國際社會的關注和保護。如今,這一理論似乎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AI護台」的現代版本。然而,考量國際經濟現實,無論是「矽盾」還是「AI護台」,其根本依賴的都是國際情勢,尤其是美國的支持。美國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軍事層面,而美國是否會出兵保台,此一古老的話題,其決定權始終不在台灣手上,更別說還有供應鏈重組之勢正在成形。換句話說,台灣試圖用AI科技的進步來對抗北京的軍事壓迫,便頗有「用明朝劍斬清朝的官」和「挖東牆來補西牆」之嫌,兩造的牽連與「足以成就」,說穿了是台灣人為假想添加上去的結果,既自欺欺人,也掩耳盜鈴。

從兩岸關係的現實來看,北京對台的軍事和經濟施壓,是其對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高層次的政治壓力,需要台灣政府從戰略層面做出應對,而非僅僅停留在個別事件的處理上。然而,台灣政府和社會目前更多地將希望寄託在AI科技的發展上,試圖透過這一「支柱產業」來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持。

2023年4月7日,東部戰區舉行環台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圖為演練前夜參演火箭軍某部在進行轉載導彈訓練。(新華社)

這種思路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AI科技的發展,無論多麼迅速和強大,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台灣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面對來自北京的軍事威脅時,僅僅依靠科技進步是不夠的,更遑論是還要對抗北京官方背後廣褒的國族主義情緒與壓力?

總得來說,回顧自5月20日迄今,短短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從北京對台祭出軍演、經濟壓迫「打高空」,台灣選擇「大事化小」,後用「低層次」的個案回應,期間的高低差,足見台灣官方不是不知輕重,而是刻意「捨重就輕」;而鼓舞「AI護台」自信滿溢,成為官方一時轉移輿論、振奮民心的逃生索,則是不知緩急,也是不理北京將兩岸統一視為內部問題處理,企圖用高調的外援來解此方,加重其衝突性。如今,台灣在沒有對策下,官民同心轉身擁抱未來的AI希望,這無疑是刻意迴避台灣未來生存的一種苟且心理。凡此總總,台灣官方的應對兩岸關係僵局的舉措,在「先後」、「輕重」、「緩急」層面,都搞錯了重點,這已非讓人霧裡看花足以形容,而根本徹頭徹尾的牛頭不對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