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揮刀ECFA窮台 台獨主張還能捨本逐末與堅持多久?
5月3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與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對原產於台灣的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協定稅率,取消對台關稅減讓。這一舉措無疑是北京在賴清德上台後,再次對台灣施壓的經貿手段,對台灣的產業發展與兩岸關係均帶來嚴峻挑戰,甚有台灣學者明白警示,台灣當為ECFA廢止和傳統產業消失做好準備。
自2010年6月29日簽署以來,ECFA成為促進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框架協議,為兩岸雙邊貿易和投資提供了優惠政策。然而,近年來,北京不斷中止部分ECFA項目關稅減讓,逐步縮減對台灣的經貿優惠。具體而言,2022年底,北京首先中止了包括丙烯等12個稅目產品的ECFA關稅減讓。這一舉措標誌著北京開始以經濟手段回應台灣的政治動向。
2023年初,在台灣大選前,北京釋放不排除進一步擴大報復措施的風聲,增加了兩岸經貿關係的不確定性。時至5月31日,北京再度宣布中止對台灣134個進口產品的ECFA協定稅率,包括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機械工具機等多個行業,涉及的產業廣泛且深刻。這些措施累計中止的ECFA項目已經超過200項,約佔總項目的將近半數,對兩岸經貿合作的影響愈發明顯。
從經貿層面來看,儘管今次ECFA的關稅減讓134個項目佔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的額度總體比重並不高,台灣經濟部也緊急出面滅火,指今次中止影響台灣出口金額約98億美元,佔台灣對全球出口比重約2%,研判在「可控制範圍」;然而,儘管帳面貿易影響值看似有限,但實際與後續影響不容小覷。
根據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數據和分析,受影響的主要是傳統產業和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中小企業。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ECFA作為兩岸最具指標性的經濟協定,持續的退讓對兩岸經貿互信的損害深遠。
石化產業是受影響的主要產業之一,今次中止關稅減讓項目新納潤滑油和基礎油等134項,待這些台灣產品出口中國大陸後,中止優惠稅率將直接增加進口成本,削弱台灣企業的價格競爭力。根據台灣經濟部高舉數據做出的精神喊話,指近年中國石化大擴產,台灣石化產品出口大陸已持續下降至兩成,其中ECFA早收對中國大陸出口佔台灣對全球出口比重亦逐漸下降,2023年降至3.6%,評估目前對台灣的衝擊應在「可控制範圍」。
只不過,早自去年底,北京官方宣布對產於台灣的丙烯、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後,台灣產學界即有評估,台灣石化產品2022年出口約350億美元,其中116億美元出口至中國大陸,佔比33%,以該年貿易為基礎計算,則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產品總共已需額外負擔8148萬美元關稅。
爾今,北京官方第二度擴大中止對台灣石化產業的關稅減讓,對於台灣石化產業的宏觀處境而言,恐怕就不如台灣官方一紙帶過的雲淡風輕,在「可控制範圍」。台灣石化產業儘管近年對大陸出口比重明顯下降,但這相當程度已是受到兩岸政治關係不利影響下的結果,並非「自然而然真情流露」。在失去關稅減讓的待遇下,台灣石化產業將難以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的東南亞及日、韓等國企業競爭。可預見的發展或是,未來必須支付從零升到2%至10%關稅的台灣業者,很可能被迫外移到上述和中國大陸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直接在台關廠的機會極高。
其次,汽車零組件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台灣的汽車零組件產業依賴中國市場,中止關稅優惠後,這些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價格優勢將不復存在,導致訂單減少和市場份額流失。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即點名,中國車市,尤其是電動車市場發展強勁,可為台灣汽車零組件產品提供廣闊市場,兩岸經濟合作倒退,將給台灣相關產業發展帶來影響。
最後再如台灣優勢產業之一的機械工具機,在失去關稅優惠後,這些高附加值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將受到衝擊。根據台灣機械公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台灣機械業出口中國大陸金額69.31億美元,佔比23.5%,年減22.7%。即有不願具名的台灣機械業老闆指出,受中美貿易戰、疫情帶動供應鏈重組浪潮下,台灣機械業這幾年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持續下降,由4成降至2成多,「少掉關稅優惠,終究會影響競爭力」。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分析,台灣工具機在早收清單中,以車床產品為主,雖大部分主要業者都已經提前因應,可在當地生產就近供應,影響相對不大,主要衝擊會聚焦在無法就近生產供應的業者。「如果沒有去中國大陸設廠的,特別是那種走大量低成本、標準機台的廠商,沒有這些關稅優惠後,可能就很難跟當地生產競爭,就是利潤就會少很多。」
根據台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發布兩岸貿易數據, 2023年兩岸全年貿易額爲2678.35億美元,較2022年减少15.6%。其中,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總額達1993.49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15.4%;從中國大陸進口684.85億美元,年減16.0%。其中受ECFA部份中止影響的產品出口總額約為98億美元,自2022年底至2024年初,北京中止部分ECFA項目關稅減讓措施,對台灣出口的影響逐步顯現。
依台灣財政部今年1月9日公告數據,台灣2023年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額減少18.1%,降至1522億美元。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佔整體的比率降至35.2%,與2022年(38.8%)相比大幅下降,達到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增長率也從2022年的8%下降至3%。這些數據顯示,北京中止ECFA部分優惠對台灣出口的影響正在加劇。
與此同時,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也呈現縮小趨勢。根據大陸海關總署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台灣對中國大陸仍享有高達130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繼續成為中國大陸最大逆差來源地,但相較台灣在2022年對中國大陸享有1565億美元貿易順差,已減少了256億美元。這也間接反映出中止關稅減讓措施對台灣整體貿易平衡的負面影響。具體產業出口數據也反映出中止ECFA優惠的影響。以石化產業為例,2023年台灣石化產品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佔比,從前一年的33%下降至20%,在機械出口方面,2023年台灣機械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衰退 24.4%,也高於當年台灣機械出口 242 億美元,年減 15.2%數值達9.2%的落差。
面對北京的經濟施壓,台灣官方與產業界自然積極應對,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和建議。台灣經濟部始終自信堅持,將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推動市場多元化戰略,減少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同時,也示意官方將提供更多的出口補助和技術援助,幫助受影響的企業提升競爭力。企業界則蒼白呼籲台灣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援助,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總的來說,北京對台灣的經濟施壓無疑是對賴清德政府的強烈信號,意在透過經濟手段影響台灣的政治決策,ECFA作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重要象徵,其部分中止標誌著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後,原本強健的社會經貿交流關係的現實倒退,無疑是一個負面信號。賴清德上台後,發表強烈據台獨意識的就職演說,激起北京強烈回應,官方迅速祭出中止ECFA部分優惠,顯示其對台灣新政府的不信任,此刻祭出經濟施壓的手段,無疑是北京向台灣傳達其對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不滿與嚴重警告。
儘管台灣官方「心大」,始終持以經貿施壓的損害有限,並企圖以開拓其他市場取代中國大陸市場向台灣廠商與民間發起精神號召,但市場化邏輯有其理性成份,反映在台灣企業運營,尤其首當其衝的傳統產業,廠商的耳朵縱使聽了官話多年,心恐怕還是大不到哪去。無怪乎,當台灣各部會近日還在安撫民心之際,已有學者直接敲響警鐘,如台大國發所退休教授、 華梵大學特聘教授杜震華直言,「只要人民繼續支持執政,賴清德政府要往獨的方向繼續前進,也不是不行。但是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坦然面對台灣將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可以預期,賴清德政府繼續「獨來獨去」,ECFA很快就會被北京廢止,而台灣的傳統產業也將很快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