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你體︱ExceptionF1】Ferrari美國站機關算盡 Mercedes出醜
我們今後也不應過分挪揄 Ferrari 策略失誤,因為強如 Mercedes 也有誤判形勢的時候。Mercedes 的問題在於未能準確預計黃邊 Soft 胎的損耗程度,導致 Hamilton 在追趕 Kimi 時用得太快太盡,終要多換一次 Soft 胎才能完賽。其實, Hamilton 這劣勢早在起步時已經埋下,甚至乎在 Q2(第 2 節排位)時,已經有所顯現。
撰文:Exception F1
Ferrari 在 Q2 時分拆兩位車手的起步用胎策略。Vettel 因為在 FP1(第 1 節計時練習)的紅旗時段減速不足,被罰 3 格,所以用上較為耐用的紅邊 Supersoft 胎。隊友 Kimi 則用較快的紫邊 Ultrasoft 胎,Ferrari 用上這種一攻一守的策略真是十分到位,用 Kimi 來牽制 Hamilton ,好等 Vettel 能有時間追回失地。
Hamilton 在 Q2 第 1 次衝快圈時,不能做到理想的時間,要用同一套 Supersoft 胎多做一次快圈。這點無疑增加起步用胎的損耗度,亦是直接導致 Hamilton 在起步加速時,後胎因抓地力不足而出現輕微打滑的主因。他與Kimi起步反應一致,差距就在加速時 Hamilton 後胎出現打滑,令 Kimi 可以壓在內檔,在入 T1(1 號彎)時能逼退 Hamilton,令 Hamilton 在整場賽事處於被動的一方。我不明白 Mercedes 明知 Hamilton 的 Supersoft 胎不是在最佳狀態,加上 Kimi 會用 Ultrasoft 胎起步,為何不轉變策略,將 Hamilton 的起步用胎也轉為 Ultrasoft 的對等策略呢?
當 Vettel 在第 1 個圈重蹈覆轍,與 Ricciardo 發生碰撞,計 Monza 及Suzuka 站後,再出現失誤,導致戰車打轉,要由較後位置追趕上來時,或許令 Mercedes 鬆了一口氣,所以在策略上更為進取。Ricciardo 在第 8 個圈因 ES(儲電系統)出現故障,賽會要出示 VSC(虛擬安全車)以清理泊在賽道旁的 RB14 。Mercedes 為了能省下一半的 Pit Stop 時間,冒險為 Hamilton 提早換上 Soft 胎,希望趁 Kimi 稍後換胎時,能爭取較有利的 Track Position(位置)。雖然往後 Hamilton 能以每圈平均快 1.5 秒的速度追趕上來,但仍不足以超越 Kimi ,要等到 Kimi 在第 21 個圈入 Pit(維修站)時才被放行,還在這短短的 12 個圈內,因過份催谷,導致後胎過熱而出現 Blistering(起泡效應),反被 Kimi 同樣以每圈平均快 1.5 秒的速度收窄差距。
當 Hamilton 那套 Soft 胎在第 31 個圈表現出現下滑,他與 Kimi 的距離仍有 16.318 秒,與 Verstappen 更握有 21.343 秒的優勢,而平均做一次 Pit Stop 大約要用上 19 秒多些。以當時的情況,如果 Mercedes 能果斷地提早 Hamilton 第 2 停的策略,那他便能在 Kimi 與 Verstappen 之前的空位返回賽道。先不說超越 Kimi ,以 W09 的實力,要守著 P2 也不是難事吧。
但Mercedes 要遲至第 37 個圈,才決定為 Hamilton 換上第 2 套全新的 Soft 胎,但已經為時已晚!這次 Mercedes 的失誤,突顯了近年握有 Track Positon 的重要性,也說明為何各隊也以一停為最佳策略。在與同級對手競爭下,就算車胎能有 1.5 秒以上的優勢,在前車的 Wake(亂流)影響下,仍不足以製造出順利超車的理想環境。如果大家留意到, Hamilton 在最長一段直路前的 Hairpin 彎角(T11),往往因 Understeer 而錯過了 Apex(彎心頂),損失了緊貼 Verstappen 車尾的機會,這便是前翼因 Wake 而損失了一定的下壓力,影響入彎的指向性。就算能用上 DRS(尾翼減低風阻系統),也不能追回失地,只有眼巴巴乾著急的份兒吧。
說到尾,出現這劣勢情況,是 Mercedes 為了爭取冠軍而貪圖在 VSC 節省的 Pit Stop 時間,貿然提早 Hamilton 的車胎策略,在這場賭博上可算輸得清光。幸好有連番失誤的 Vettel「慷慨解囊」,才未至於輸得難看吧。這説明了Mercedes 沒有為了總冠軍而只安於現狀,不過這站 Mercedes 的 Pacing(均速)也不輸於覺醒後的 Ferrari ,只是在策略上將自己迫向劣勢。不過,隊友 Bottas 的表現確實一般也是事實,與 Hamilton 的差距也不算少,是戰車的設置未能配合,還是另有隱情?
至於 Ferrari 方面,因篇幅過長,我會稍後在我的 FB 專頁與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