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馬希偉︱歷人生巨變 成長急不來 是接受自己的過程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足球代表隊出戰東亞足球錦標賽外圍賽,將力爭連續第三度打入決賽周。港隊近年逐漸加入屬於新生代「千禧後」,他們有的已穩佔一席位,有的仍在為前途掙扎。
究竟這一代什麼人會選擇踢足球?成長故事如何影響着他們?藉着今次大賽的曝光機會,讓我們好好了解這些年輕人。

20歲的東方翼鋒馬希偉,這次無法入圍港隊決選名單,但這並非終點。

「你盡了力沒有?對結果有沒有後悔?就算有,盡了力就不要緊。」腦海中一把聲音總是提醒着他。

小時候家人曾經是他的靠倚——貼身照顧起居飲食,又願意花高昂金錢送他到葡萄牙學法。

然而兩年前至親離世,他的世界翻天覆地,才學懂接受自己、打開自己,因為未來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用急於把自己即刻變好,改變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要相信任何事都會對你有幫助」。

攝影:歐嘉樂

「不踢波的話,我就是個宅男,好普通的普通人。」回到位於大埔富善邨的硬地足球場,馬希偉憶述着。

這裏也是個普通不過的街場而已,經典的綠底白界,龍門後三層樓高的鐵絲網圍欄,還有數級石壆組成的「觀眾席」。

大埔富善邨的硬地足球場,是馬希偉成長的地方。(歐嘉樂攝)

這裏卻是馬希偉的「足球天地」,他帶領小學校隊在此贏得學界季軍,閒時又會在場內一角剔波、把皮球踢向牆練習;疫情期間球場被圍封,他亦嘗試與街坊「偷雞」,基本上除家與學校以外,球場就是他罕有會流連的地方。

自小沉默寡言,足球是馬希偉唯一的社交,「我讀書又不叻,別人對我有興趣也只能是靠踢波」。

訪問期間有中學生上前要求與馬希偉自拍。(歐嘉樂攝)

無條件支持 家人成最大依靠

馬希偉摸着手上的2010年南非世界盃球迷版皮球,縱然有點潔癖,他仍留下這個已甩皮褪色,甚至會漏氣的足球,「這是家人買給我的,踢了很多年,可以不扔的話就不會扔」。

馬希偉的成長路上,家人扮演極重要角色。小時候因他一句「想踢波」,雙親便為兒子報讀足球學校,且每日付出時間與精力——媽媽和爸爸親手為他煮好每天午飯,陪他回校、放學、練波、回家,周末有比賽的話,全家又會到場支持。

當別人要補習、做功課,馬希偉的生活只有足球,「沒什麼要顧慮,真的很幸福,很開心在這家中長大」。

已甩皮褪色,甚至會漏氣的2010年南非世界盃球迷版皮球,是家人送給馬希偉的,他保留至今。(歐嘉樂攝)

隨足球學校到過西班牙、英國交流,馬希偉開始渴望做職業足球員,父母又願意花高昂價錢送他到葡萄牙邊讀邊踢波。

可是年僅13歲便要獨自在陌生環境生活,語言、適應都已是問題,更遑論馬希偉本是個內向被動的人。家人成為馬希偉唯一依靠,每天搭長途車或小息時傾電話那10分鐘,是他最期待、最寶貴的時光,「有時純粹想聽吓把聲……」,時差關係,他無辦法隨時聯絡到家人,只能苦撐。

馬希偉年僅13歲就隻身到葡萄牙邊讀書邊踢波。(受訪者提供)

抵埗後最初的半年,馬希偉承受思念的煎熬,無數次想過放棄,家人亦只能遙距安慰,教他遇到困難,勿只往壞處去想。例如考試結果不似預期,再努力就可以了,「你盡了力沒有?對結果有沒有後悔?就算有,盡了力就不要緊。」年輕時覺得結果就代表着一切,他時有內疚,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的心血。

幸好馬希偉一年後得到東方賞識,轉至旗下青訓計劃,不止足球配套有所改善,也有外流當地的港將茹子楠和梁祐維作伴。他開始結識新朋友,總算捱過來,直至疫情爆發,才不得不於2020年返港。

馬希偉在葡萄牙的日子總是惦記着家人。(受訪者提供)
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放在心中就可以了,告訴別人又能怎樣?

至親離世 學懂要靠自己

足球學校教曉了馬希偉基本功,外闖葡萄牙使他開闊對職業足球的眼界,但人生有些事,始終要親身經歷過,才會學得懂。

兩年前至親的離開,讓馬希偉留下了一道看不見的疤痕。

小伙子不想對外透露更多,就如當初連教練、隊友也不知情;事情發生後,他只稍作休息就如常投入訓練。在現今資訊爆炸、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有些人凡事都會公開「呃Like」求安慰,用以填補內心空虛。

馬希偉的Instagram對上一個帖文卻已是近3個月前,大多數也只跟足球有關,他一直自己默默消化情緒:「這在我人生中佔很重要的位置,放在心中就可以了,況且告訴別人又能怎樣?」

馬希偉選擇靠自己消化情緒。(歐嘉樂攝)

這次他想靠自己。

這些年來從菁英盃「專員」踢到香港隊,馬希偉助東方贏得足總盃之餘,上季更成為最佳年青球員。今季他卻陷入樽頸,被教練點名批評於季前集訓不夠投入,在球會不再穩佔正選,也接連落選港隊大名單。

「其實上季是有點運氣,剛好年頭港隊踢亞洲盃、孫銘(謙)又轉會,我才有機會。」

「我知自己還不夠專業,但我又是個鐘意安定的人,不太愛改變,要『瀨嘢』、有個教訓才會逼自己去嘗試,很犯賤。」

你盡了力沒有?對結果有沒有後悔?就算有,盡了力就不要緊。
馬希偉不想留下遺憾。(袁志浩攝)

馬希偉突然想起一把熟悉的聲音:「你盡了力沒有?對結果有沒有後悔?就算有,盡了力就不要緊。」當年聽不入耳,至親看似簡單不過的提點,此刻讓他如夢初醒。

「經歷過生與死,知道自己也會隨時離開世界,那既然自己喜歡足球,為什麼不好好享受、給自己太大壓力?緊張也沒有用。」

他想在場上變得愈來愈大膽,踴於盤扭起腳,「以往很害怕傳失波有後果,但想起到某個年紀自己就要退役、無法再體驗如此高強度的比賽,希望自己能留下一個屬於自己、大家會『嘩』一聲的時刻,未來也會為自己高興。」

「我只是嘗試堅強。」馬希偉道。(袁志浩攝)
我只是嘗試堅強。以前只會跟家人分享生活,但現在選擇少了,就跟隊友、朋友講。

成長急不來 是讓時間發酵的過程

成長就是這樣,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彷彿是埋在土壤下的種子,痛苦深刻的代價就像養分,讓它慢慢發芽。直至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對同一件事,有不一樣的理解與覺悟。

「我不能說自己是一個很堅強的人,我只是嘗試堅強。」走過這條路所需要的勇氣,已教筆者感受到他內心的強大,「以前只會跟家人分享生活,但現在選擇少了,就跟隊友、朋友講。」

把沉重話題說得如此淡然,是因為馬希偉開始懂得打開自己,他老是覺得自己笑起來不太適合拍照,但其實他那真摰的笑容好看極了。

其實馬希偉笑起來很好看。(歐嘉樂攝)

現在馬希偉比賽後會與隊友檢討,從別人口中,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不足,也減少內耗,「以前會想得很多、懷疑自己,但隊友反問我,為何我明明做了很多好事,仍選擇放大一件壞事去看?」

他學懂接受別人意見,尤其是隊內老大哥葉鴻輝的提點——尊重足球,有職業操守,準備好每一次訓練,因為只要有一個人不認真,隨時會影響整課訓練。

「16歲時會認為自己有很多時間,不必急於進步;現在發現年紀也不小了,加上想擁有更多足球上的成就,就明白輝哥能成為香港最多人認識的足球員,是有原因的。」

不用貪心急於把自己立即變好,這永遠不會發生,改變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要相信任何事都會對你有幫助。
6月入選大港腳後,馬希偉在韋斯活麾下多次落選,他自知狀態還未夠:「我現在這個樣子,還說什麼舊時,專注眼前的我,去恢復教練對我的信心。」(資料圖片)

他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專注做好現在的自己,「那有可能次開竅就一帆風順?肯定會有新的難題,再看看如何面對。」

「不用貪心急於把自己即刻變好,這永遠不會發生。改變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要相信任何事都會對你有幫助。」

就像傷疤不會突然痊癒,它閒時會隱隱作痛,發癢時若你按捺不住去抓的話,只會更難癒合。

眼前的馬希偉開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我不會思考大家想我成為怎樣的人,而是我想自己做怎樣的人、做自己鐘意的事。」足球就是其中之一,以往透過家人認識世界,他現在想用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不要讓自己後悔。」

痛苦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某一天,你會遇見新的自己。(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