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碩:多國不願選邊站 中美對抗結局難料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認為,西方主導世界的格局結束,很多國家跟亞細安一樣,從中國崛起中獲益,不願捲入中美博弈。中美對抗的結局因此很難預測,唯一肯定的是,兩強競爭在未來10年將加劇。

馬凱碩也是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他周一(9月11日)在台北香格里拉遠東飯店舉行的「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上,以「在美中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其他國家如何定位自己」為題發表演講。

馬凱碩拿金磚國家與七國集團、歐盟和東盟對比,說明世界格局正在改變。他說,1992年七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比金磚國家多,現在是倒過來了。馬凱碩還說,鮮少人注意到亞細安從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已超越歐盟。

他說,這些現象的疊加效應,是12%西方人口和88%非西方人口的觀點產生顯著差異,也反映在西方和非西方國家對俄烏戰爭的立場分歧。

世界格局改變後,各國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也不一樣。馬凱碩分析指出,當下中美對抗跟過去美蘇冷戰不同的是,世界多國沒有急速倒向美國。當年,美國在與蘇聯的冷戰中佔上風,因為歐洲和多個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埃及、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等都靠向美國。

馬凱碩因此認為,美中對抗的結果更難預測,因為美國不再像美蘇冷戰時期獲得多國支持的明顯優勢,唯一肯定的是,兩強對抗在未來10年會變得更嚴重,其他國家不願被捲入其中。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9月11日在台北香格里拉遠東飯店舉行的「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上,以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國際理事會會長的身份發表演講。(沈澤瑋攝)

馬凱碩說,亞細安的態度最能反映當下世界多國如何看待中美博弈,「不親中也不抗美,中美對抗那是你們的事,不要把我們拖下水。我們不要選邊站」。

亞細安在中美對抗中保持中立的原因之一,是在經濟上受益於中國崛起。馬凱碩說,2000年,美國和亞細安之間的貿易是中國—亞細安的三倍以上,去年中國—亞細安貿易已遠超越美國—亞細安。

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也一樣。拉美雖處美國影響力範圍,但多個拉美國家跟中國的貿易還高於美國;非洲則十分歡迎中國前去投資。馬凱碩轉述他認識的一個非洲國家部長說,「每當美國人來,我們就被訓斥,中國人來,我們得到橋、醫院、貸款」。

在線上參與論壇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則發表題為「我們是否註定與中國陷入冷戰?」的演講。

約瑟夫·奈認為,中美是否處於冷戰,取決於對冷戰的定義。如果冷戰意味「長期競爭」,那確實是冷戰。但如果指向含有既定歷史隱喻的美蘇冷戰,那就要避免使用。

約瑟夫·奈說,美蘇在經濟或社會層面幾乎互不依存,美中則不是。他認為,美國可以與中國選擇性脱鈎,但無法在不付出經濟代價下完全脱鈎,美國的盟友也不會要加入。與此同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氣候變化等跨國界問題,所以無論好壞,美國都陷入與中國競合的關係中。

為此,約瑟夫·奈認為,美國需要一個比冷戰時期更為複雜的戰略,既借力於盟友,也利用美國創造的以規則為基礎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