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星洲三邊交流論壇 學者稱中美關係國際秩序處於「過渡時刻」
兩位參加閉門論壇的美國學者認為,現階段還找不到新論述去定義「新現實」中的中美關係。對美國而言,極不確定因素之一是,中國重塑國際秩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美國學者認為,中美關係和國際秩序正處於變化中的「過渡時刻」,現階段還找不到新論述去定義「新現實」中的中美關係。對美國而言,極不確定因素之一是,中國重塑國際秩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中國學者則認為,中美對國際秩序認知不同,西方以意識形態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正在消退,中美和世界各國須為國際問題制定基本行為原則以穩定關係。學者也警告,中美沒有進入冷戰,但「泛意識形態化」正把中美關係推向冷戰。中美學者在新加坡出席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星期五(4月21日)舉辦的第四屆「三邊交流」閉門論壇後,分別在會場外接受本地媒體採訪時,發表上述看法。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費和中國研究項目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受訪時說,中美當下都處在急速變化和高度不確定的大環境中,雙方思考兩國關係和秩序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我們還沒完全找出答案,所以這是個過渡時刻」。
他說,雙方的巨大挑戰是,為千絲萬縷的中美關係找尋新論述架構,而非簡單以「冷戰」或「非冷戰」概括。這兩個核武大國關係複雜,在科技、安全和軍事領域競爭,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又相互交織。「過去關於中美關係的論述不管用了,但我們還找不到新論述去理解中美關係」。
CSIS高級研究員、日本項目主任江史東(Christopher Johnstone)也說,中美關係回不去了,雙方都須接受「新現實」。兩國的戰略競爭將持續,美國正在調整對中美關係的定義,中美須思考如何在新定義下建立穩定關係。
儘管中美有不同的國際秩序觀,雙方仍有很多共同利益。江史東指出,但對美國而言,最大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是:中國重塑國際秩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這對很多美國人來說,是個基礎性問題。」
江史東也說,世界已真正多極化,中小型國家也擁有很大影響力,美中無法自行協商決定國際秩序的樣貌,必須聆聽其他國家的意見。江史東認為這是好事,「世界格局處動態演變中,最終有助維持穩定」。
美學者:中國仍新手上路 應對地緣政治挑戰常出錯
白明認為,美國仍在國際體系中扮演強角,但不如單極世界時強大,美國現在不僅須更積極調與盟友和夥伴的利益,也須在台灣問題和科技競爭等系列問題上,適應一個更強硬、自信和強大的中國。
不過,他認為中國仍是新手上路,正以邊走邊學、「邊飛邊造飛機」的方式應對地緣政治的諸多新挑戰,因此錯誤百出。他舉例說,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和中共最高領導人先後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周年之際訪俄,這些訪問在歐洲不受歡迎,但中國看不到自身行為所產生的二階和三階後果。按白明的分析,問題根源在於專制政權領導人掌權時間越長,信息管道就越退化,嚴重誤判可能性越大。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慶國指出,中美對國際秩序認知不同,西方從意識形態理解國際秩序,並稱之為「自由國際秩序」,關注的議題包括人權、言論自由,以及自由貿易等。發展中國家則從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國際秩序,也就是「世俗國際秩序」,關注課題包括不干預他國內政和領土完整等。
賈慶國說,前蘇聯在冷戰時期嘗試提出新的國際秩序主張,但不成功,蘇聯瓦解後,西方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進一步壯大。在美國霸權時期,西方陣營積極推動自由國際秩序,例如北約干預科索沃問題、美國前總統小布殊試圖推動中東民主化。
但此後,國際格局改變,世界逐漸走向多極。賈慶國說,自由國際秩序在消退中,世俗國際秩序卻沒有崛起,因此出現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朝鮮頻繁試射導彈等,挑戰國際秩序的行為。
賈慶國認為,現在是中美與世界各國為國際問題制定基本行為原則的時候了。它未必是一種秩序,但至少是各方同意的規則和行為規範,「讓我們可以把關係穩定下來,在應合作的領域展開合作。」
賈慶國也警告,中美雖沒有進入冷戰,但「泛安全化」和「泛意識形態化」兩大危險趨勢正把兩國關係推向冷戰。他舉例說,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制定中美科技脫鈎政策,本身也得為此付出巨大經濟代價,但美國在所不惜。
賈慶國認為中美不是「意識形態敵人」,但兩邊都有輿論鼓譟,試圖強調意識形態分歧。他說,事實上中國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都是美國認可的價值觀。
中國學者:最危險的是台灣問題
為避免中美進入冷戰,賈慶國呼籲雙方恢復官方及非官方接觸、辨識兩國最具引爆點的問題,以及推進符合共同利益的合作。
賈慶國分析指出,經濟關係是共同利益,最危險的是台灣問題。「如果台灣問題沒有處理好,兩國關係會面臨衝突,甚至戰爭。」 他建議中美不僅為軍事關係,也要為政治關係設置防護欄,並強調美國國會不應一直戳中國眼睛,如何壓制這種行為是中美的挑戰。
江史東則判斷,台灣問題引發戰爭的風險雖大,只要保持溝通渠道順暢,可以「負責任地處理,避免最糟情境」。他說,美國國內政治有時在台灣問題上「製造熱多於光,噪音多於信號」,所以須更清楚理解,美國政治體系對台問題部分,「哪些是實質的,哪些可以忽略」。
王景榮:星洲不選邊站 所以能扮演東道主角色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兩國學者坐下來面對面親自交流、糾正錯誤認知很重要。新加坡是個小國,沒有「別有用心的動機」、不選邊站,所以能給中美學者提供交流場合。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星期五(4月21日)舉辦第四屆「三邊交流」閉門論壇。研究院執行副主席、巡迴大使王景榮會後接受本地媒體採訪時,發表上述談話。
首屆「三邊交流」閉門論壇2021年舉行,今年是第一次以全實體形式召開,共120人參會,包括不同國籍學者和新加坡官員,論壇講者均為中美學者。
王景榮說,實體面對面交流的價值在於,「對話是人性化的,也更能產生同理心」,讓他們更能理解在出版物或媒體報道所看到的內容。這也是首次有很資深的中美學者前來交流,王景榮形容這是個正向發展,並希望交流能持續。
在談到新加坡的角色時,王景榮說,新加坡是個小國,沒有「別有用心的動機」,只希望中美學者能夠聚在一起交流,所以學院能把兩邊拉到同個場合來談。」大國不爭吵,區域經濟繁榮,這也對新加坡有利。「
王景榮說,我國面對的挑戰是,要一直保持不選邊站,否則就無法繼續扮演東道主角色。
至於中美關係,王景榮認為中美不應「像校園辯論手一直在辯論」,否則難以構建建設性的持久關係。
他說,國家間議題需雙方聆聽對方的說法,儘可能解釋各自內部複雜情況,然後再找尋及擴大共識與合作,大國之間肯定會有競爭,但要按規則。他說,參與閉門論壇的中美學者都同意,兩國不應公開對峙。
新加坡國防部副常任秘書(政策)范瑞祥準將在活動開幕式上致辭。
他在會場邊向本地媒體總結觀察時說,美中競爭將加劇,但也有很多方式可防競爭升級為軍事衝突;中美不僅要增進溝通,還應提高溝通質量,進行更多以互信和戰略同理心為基礎的溝通。他在會場看到很多中美學者交談,顯示他們都希望見面和互動。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