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糾纏70年 北方四島如何成為日俄關係難解的結?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日本和俄羅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主權誰屬鬧不清,這根刺一直留了70年,致使兩國至今未正式締結和約。

早在十八世紀,已經有日本人和俄羅斯人踏足這四個島。日本人稱它們為北方四島,因為都在北海道以北,島名是國後、齒舞、色丹和擇捉。俄羅斯人稱它們為南千島群島,對應的島名分別是庫納施爾、哈伯麥、施科坦和伊土魯樸島。

1855年,日本和俄羅斯簽訂《下田條約》,正式將四島歸入日本所有。在二戰開始之時,北方四島上已居住了萬多名日本人。到了二戰,美國和英國為了說服蘇聯對日本作戰,承諾在戰後將南千島群島交給蘇聯。1945年蘇聯紅軍佔領北方四島,不少日本人走到北海道居住。日本戰敗投降後,蘇聯維持了對四島的控制權。

1956年首談 關鍵兩島談不攏

日本和蘇聯後來開啟對四島擁有權的漫長談判。在1956年前後,日本和蘇聯談判建交,日本同意「2島先行返還」,即先收回齒舞和色丹,然後繼續談判另外兩個島歸屬的安排。但蘇聯不認為須要交出國後和擇捉兩島,加上日本與美國結為軍事同盟,所以與蘇聯一直沒有締結和平條約,至今與俄羅斯仍然如是。

日、俄並非沒有嘗試向前踏步。在1980年代,時任外相安倍晉太郎(亦即安倍晉三的父親)與蘇聯打交道,希望解決分歧。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日本時,也直接承認存在四島糾紛,想達成和平條約,換取日本的經濟投資。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利欽也曾經提出,可以歸還齒舞和色丹兩島。不過問題的核心一直未有共識,日本想要的還有國後和擇捉。

那些年蘇聯或俄羅斯對四島的重視似乎沒有現在那麼大,例如國後島上的最大城鎮才不過七千人,漁民為主,反而比較多日本人前往旅遊。雖然四島至今人口仍然只有約兩萬,但近年多了俄羅斯官員登島,又斥資建設,增加防衞設施。對俄羅斯來說,控制四島有助守住鄂霍次克海瞄向美國的核潛艇基地,具有戰略意義。

日、俄對上一次磋商四島問題是在2000年。那時普京接任總統,日本談判代表提出先收回兩小島,國後和擇捉同樣要收但不設期限。俄羅斯拒絕了建議。

安倍昨日在家鄉山口縣長門市招待普京。(美聯社)

面對民族情緒 日俄各難交代

十多年過去,俄羅斯仍然由普京主事,日本的領導人卻一再更替,安倍晉三下了台,又再上台。以重振國家聲威為己任的安倍致力與普京打交道,希望能收回四島。他率領經濟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又無視西方對俄抵制,親臨索契出席冬季奧運會開幕禮。今年5月他再訪索契,與普京會晤。

天普大學日本分校(TUJ)教授布朗(James Brown)指出,安倍政府擔心俄羅斯與中國走得太近,所以希望透過解決四島分歧,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從而牽制中國。但若他對俄讓步,接受收回兩島,等如承認過去多年的外交努力都告白費,難向國內右翼勢力和媒體交代。

普京同樣承受內部壓力,曾明言「不會交易領土」。有民調顯示,俄羅斯近八成民眾反對「割讓」南千島群島。

《外交政策》指出,在俄羅斯人心目中,南千島群島是國家二戰勝利的一種象徵,也是普京建構國家認同的支柱。普京若讓步太多,會引起國內的民族情緒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