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務部汽車關稅報告2月17日出爐 業界憂再掀貿易戰
美國商務部將在周日(17日)限期前,就應否以國家安全為由向進口汽車徵收關稅,向總統特朗普提出建議以及問題解決方案。全球汽車業嚴陣以待,擔心這會引爆美國與貿易夥伴的新一輪貿易戰。他們預期報告會斷定進口歐洲汽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美國向進口汽車加徵最高25%關稅鋪路,它也成為美國與盟友談判的依據。
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周四(14日)稱,美國商務部將於周日(17日)限期前,就應否以國家安全為由向進口汽車徵收關稅,向總統特朗普提出建議,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選項。
特朗普在收到報告後會有90日時間決定是否實行關稅,預料他在有決定前,不會對外公開報告內容。分析相信,華府可能會對進口汽車徵收與歐盟相當的10%關稅,或是徵收最高的25%稅率,亦有可能只對特定進口車或零件徵稅。
關稅如「七傷拳」 美消費者亦遭殃
若華府向進口汽車徵收關稅,勢必招至盟友報復,引發新一輪貿易戰。這不但影響歐盟、日本及韓國等全球汽車業界,亦對美國汽車經銷商及消費者產生深遠影響。
分析相信,德國保時捷(Porsche)、奧迪(Audi)、日本萬事得(Mazda)及英國McLaren等無在美國設廠的汽車品牌將大受影響;寶馬(BMW)、平治(Mercedes-Benz)及現代汽車等亦會受一定程度打擊。
美國智庫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上周五(15日)報告顯示,若美國向進口汽車及汽車零件加徵25%關稅,最壞情況將導致美國汽車業及相關產業流失逾36.69萬個職位,輕型汽車平均加價2750美元(約2.1萬港元),並令當地每年新車銷量減少逾130萬架。
以國安為名 實為談判籌碼?
特朗普早在2018年5月23日下令商務部,要求商務部依美國國安法《1962年貿易擴張法》中的第232條款,調查進口汽車有否危及國家安全。有關調查原定同年8月結束,但因國會及汽車製造商強烈反對,當局在這個議題上進展緩慢,報告亦延後面世。
事實上,華府並非首次以國安為理由要求商務部作關稅報告。
特朗普2017年4月要求商務部引用相關條款調查進口鋼鐵製品,他在2018年1月11日收到報告,並在3月宣布對進口鋼材和鋁材加徵25%關稅。獲暫時豁免的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未能與美國達成共識,在6月起被加徵關稅;特朗普在歐盟反擊後,威脅向歐盟汽車加徵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最後在7月到訪華盛頓與特朗普會面,二人會後宣布貿易戰不會升級,但美方未承諾不會對歐盟汽車徵收關稅;加拿大及墨西哥及後亦成功與華府簽訂《美墨加協議》(USMCA)。
分析相信,美方當時加徵鋼鋁關稅,是想向盟友施壓,迫使他們在談判讓步。特朗普今次再以同一招對準汽車業,業內人士估計,開闢鋼鋁以外的第三條戰線。這份報告將是美國2019年與日本及歐盟等盟友談判的依據,目的是迫使它們在汽車貿易上,做出對美國有利的讓步。
另一方面,USMCA保障加拿大及墨西哥各自享有260萬輛汽車的零關稅,預料兩國可望逃過這場新一波貿易戰,亦意味若日本及歐盟如願意在談判中讓步,美方可能不會徵收關稅。不過特朗普的貿易政策總是難以預料,他上周五(15日)談及考慮延長貿易戰休「停戰期」時再次表示自己喜歡關稅,強調若中美能達成協議,中方就不必付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