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流行數碼排毒營 放下手機 助都市人拾回生活

撰文:陳奕謙 黃珮瑜
出版:更新:

智能手機對人的意義是什麼?與其說它是生活必需品,不如說它是人體的新器官,既與你密不可分,亦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你。自從這偉大發明面世,不少人將工作、人際關係、記憶等,通通交託予手機。然而,有人卻選擇與手機切割,希望重奪生活主導權。

Outside Lands音樂和藝術節每年於美國三藩市金門公園舉行,部分參加者正體驗「不插電」生活。(Getty Images)

住在英國倫敦的Caroline O’Donoghue早前參加了數碼排毒療程(digital detox retreat)。所謂數碼排毒,是指短暫離開城市到郊外接觸大自然,參與創意寫作、冥想、瑜伽、划艇等活動,而最大的特點是參加者入營前必須交出所有電子產品,目的是遠離數碼世界的干擾,以達到淨化心靈的效果。作為一名社交媒體經理,Caroline此行的目的不在靈修,反而是帶點獵奇的心態,希望透過分享古怪的體驗,吸引讀者眼球,她飛往意大利南部,展開為期七天的數碼排毒之旅。

入營的第一件事是交出手機和所有電子產品,Caroline說:「我感覺自己彷彿參加了挑戰人類極限的真人騷。」畢竟與外界完全隔絕並非易事。除了要克服脫節的不安,如何與陌生營友共處亦是一個難題。Caroline的五位營友來自不同的背景和行業,唯一共通點是大家都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很努力找話題,可惜沒有手機發掘熱話,又不能低頭玩手機避免尷尬,我們很快便相對無言。」

戒手機毒 重過新生

這個情況持續了兩天,直至第三天,大家的話題終於不再是「我在Twitter上見到……」,而是較深入的話題,如家庭、愛情和人生。Caroline說: 「我竟分享了這麼多,連我自己也感到驚訝。我現在才意識到平日的對話內容是如何碎片化和流於表面,就像Twitter的留言一樣。」

人之所以害怕沉默、空虛,大概是習慣了無時無刻被海量的資訊、影像轟炸。放下智能手機後,Caroline終於解除科技產品所帶來的束縛與壓力。「我獨自坐在橄欖園裏一小時,什麼都不做,我已經記不起上一次放空是何時了。」七天「戒毒」旅程沒有想像中煎熬,Caroline發覺生活缺少手機也無不可,反而過得更實在。

智能手機令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影響身心健康是已知的事實。英國營銷中介公司Greenlight年初公布一項調查結果,四分一英國人打算藉着參加數碼排毒營,減少對社交媒體和電子產品的倚賴。

不少上班一族都因為工作緣故放不下手機。(Getty Images)

「害怕錯過」的社交控

Orianna Fielding的公司專門舉辦數碼排毒營,她認為上一代比年輕一代較易從手機世界抽離:「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從小到大活在數碼世界中,他們極度害怕失去手機,然而一旦他們克服了這種『害怕錯過』(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恐懼,便會如釋重負。」

沉迷手機,未必與娛樂有關,不少上班一族都因為工作緣故放不下手機,24小時隨時待命。渣打管理研究所今年訪問了1500名員工, 五分四人表示每天最少花一小時公餘時間,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處理公務。每天加班三小時的也有十分一,他們都表示壓力大、工作效率低。Orianna認為這種工作文化有必要改變,僱主應確保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她又建議上班一族設定電郵自動回覆信息,告訴對方你正休假,稍後會回覆。「大部分營友重開手機時都有同一反應:『一切根本沒變,我並沒有錯過些什麼。』」

由smartphone到dumbphone

科技日新月異,智能手機愈推愈先進,但有點你必須承認:智能手機並非不可缺少。事實上,滑蓋式、直立式和摺疊手機等傳統功能手機,已經回歸市場。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IDC 的統計,去年美國售出2420萬部傳統手機,較去年同期增加近200萬部。《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福勒(Geoffrey A. Fowler)亦表示,每周最少收到一封讀者郵件,要求推薦一款操作簡單的手機。「iPhone問世九年後的今天,粗略估計每七名美國人就有一人不信奉『智能手機是萬能』這一套,反而選擇反璞歸真。」

來自美國加州的作家兼舞蹈教師Melinda告訴福勒,她自2011年起一直使用摺疊手機:「對我來說,更多並不代表更好。有人認為我使用舊款手機很愚蠢,這令我很憤怒。」其實像Melinda一樣偏愛傳統手機的人為數不少,當中有人出於經濟考慮,有人是退休人士,有的是追求「不插電」(unplug)的專業人士。

當我決心放棄iPhone時,我感到自己的專注力提升了,心情輕鬆多了。我不用經常查看手機,亦不需要頻頻為手機充電。

為了試驗智能手機是否真的不可缺少,一直走在科技尖端的福勒特意購買了一部舊式手機。「我的日常生活完全倚賴iPhone,包括上下班、支付帳單及篩選餐廳,可以想像沒有智能手機,我會有多沮喪。然而,當我決心放棄iPhone時,我感到自己的專注力提升了,心情輕鬆多了。我不用經常查看手機,亦不需要頻頻為手機充電。」

福勒指出在美國,即使最便宜的智能手機都要650美元(約5,070港元),每月通話和數據費用約80美元(約624港元)。而最便宜的基本功能手機只需7.5美元(約58.5港元),服務費也只不過是30美元(約234港元),確實為你節省不少錢。

基本手機的另一個優勢是電池耐用。摺疊手機每充一次電,可以維持一星期以至半個月。有生產商還推出了支援AA電池的手機,萬一遇上地震導致停電,也可以入電池撥打求救電話。基本手機亦遠比智能手機「硬淨」,屏幕不會一跌即碎。

當然傳統功能手機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用數字按鈕輸入短訊,過程不方便,而且不能使用emoji,要用舊式的:)代替,另外相機鏡頭解像度亦比較低。「最大的不便是不能使用Skype、不能聽串流音樂、不能召喚Uber,這都令我變成一個麻煩友,經常要依靠朋友幫助。」福勒說。

未來的電子產品,肯定會愈來愈「智能」,但不代表科技就是唯一答案。在亞洲,LG和三星不斷推出新智能手機的同時,仍繼續改良摺疊手機,顯示傳統手機的時代還未終結。人究竟用手機解決問題,還是被手機主宰生活?要活在虛擬世界抑或找回踏實的人生?在線和離線之間,如何拿捏平衡點成為關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