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2024年消除逆差?除了大豆與飛機 還有一關鍵產業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進入第二輪談判,外界期待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會面成果。在1月較早前的首輪談判中,有消息指中國願意大量增購美國商品,務求在2024年消除貿易逆差。然而即使再如何增購,終究無法完全解決貿易問題,因為美國沒法生產上千億美元的大豆或能源產品讓中國購買。

貿易除了實體商品外,無形的服務業也是其中一環,中美貿易戰中不少人都把焦點只集中在商品上。(路透社)

大豆、豬肉牛肉、各類農產品、能源產品、還有波音飛機,這些都是中美貿易上常見的名詞,也是預期中國會向美國增購,縮窄兩國貿易逆差的商品。但在這些一系列的「貨品」背後,人們似乎甚少提及另一項重要的產品───服務業。中美貿易之中,其實還包含了服務業的存在。

中美服務業貿易順差410億美元

服務業又稱為第三產業,包括了非實質的商品,或一些概念產品,如旅遊業、零售、地產、金融、教育、醫療服務等等。中美在這些領域持續交流,需求持續增加。而實際若單從服務業上看,中美服務業貿易在2018年第三季為順差410億美元,並正穩步擴大。

雖然這與4000億美元逆差有相當距離,但並不代表可以忽略。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史萊特(Adam Slater)表示,美國在保險、工程、顧問、軟件開發和許多其他高技能服務行業中,美國企業在國際處於領導位置:「這些都是可以大量賣給中國的,但受到了阻礙。」

互聯網及資訊科技公司全面被禁止在中國發展。(路透社)

中國服務市場對外設限

美國因各種理由不願意出售高科技產品予中國,在另一方面美國服務業在中國亦受到了多重限制。中國為保護自身產業或其他理由,禁止外國企業參與國內部分行業發展,如中國禁止外國企業參與提供互聯網及相關服務;金融行業、保險、運輸、顧問服務等等,都限制了外資持股比例,僅容許有限度合作。

而一些無特別設限的,如前往美國旅行、升學投資、知識產權如品牌專利等,都在蓬勃發展。這就是為何中國在服務業上處處設限,但與美國貿易仍保持順差的理由。

美國輸出服務業 中國與世界各國比例

  中國 世界各地
旅遊業 32.6% 19.5%
升學教育 24.1% 5.3%
知識產權 15.2% 16.1%
交通服務 9% 11%
金融服務 6.8% 13.7%
其他商業服務 6% 19.3%
其他 6.3% 15.1%

(來源:牛津經濟研究院) 

中國過去在服務業上對外資多重設限,但現已正逐步開放,金融業市場是其中一個。(視覺中國)

持續開放金融市場 貿易戰成推手

中國近年來不停傳出開放金融市場的消息,包括開放能源、稀土及電網等22個領域,提高比例或取消金融領域外資持股限制等。2018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上,更公布「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利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四大對外開放舉措,要求盡快落地實施。

在那之後中美貿易戰的開啟,令不少輿論將中共此舉措視為應對貿易戰之舉。其實隨著中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體的全面轉型,繼續對外開放是必然的事,不依外部因素所影響。而中美貿易戰,反而會成為中國加快「第二次改革開放」的助力。

因此,在中美貿易的談判上,我們不必過度質疑「中國還能買什麼」?更不應把焦點只集中在大豆或飛機上。中美如何擴大服務業領域的貿易往來,美國如何把握中國服務業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機遇,並藉此縮窄白宮夢寐以求的貿易逆差,都是值得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