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以來,石破茂如何平衡中美立場,一直是各界的關注重點。
早在未就任首相前,石破茂就曾對媒體直言,要避免「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局勢發生。當時有部分分析因此解讀,這是石破茂務實立場」展現,要在兩岸議題上與前人「別開生面」。
之後就任首相,石破茂的部分舉動也讓外界產生「中日和緩」的期待。例如2025年正好是日本二戰投降80周年,石破茂就在1月31日出席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時特別提到,審視日本「為何發動戰爭」非常重要,「為什麼發動那場戰爭、為什麼無法避免,我們需要在戰爭結束80周年之際審視。」這一表態,也多少被視作石破茂「對華善意」的展現。
但不久後的2月6日,石破茂搭上飛往華盛頓的專機,趕赴與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會面。共同網在會前就已披露,石破茂的目標是穩定美日同盟,包括經濟與安保問題。
2025年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華盛頓白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會面時握手。(Reuters) 當地時間2月7日,美日兩國發布聯合聲明。從內容來看,除了深化美日經濟合作外,石破茂針對兩岸、美日同盟的基調,其實並沒有打破前人框架。例如聯合聲明指出,將堅持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願景,為暴力持續存在的混亂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追求美日關係的新黃金時代。
論及中國的立場則明顯強硬,「重申強烈反對中國在東海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方式片面改變現狀的作法,重申強烈反對中國在南海有關不法的海洋權益的主張、填海造陸軍事化及具威嚇性的挑釁行徑。」聲明也同時強調「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並期盼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反對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方式片面改變現狀的作法。美日兩國領袖都表明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加國際組織。
日本學者、清華大學(台)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為此分析,這次聲明納入「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三大重點,相較以往的美日共同聲明有所增加,應是日本到受美方意志影響的結果。
顯然,石破茂訪美沒能逆反美日同盟的趨勢,中國也因此有不少輿論批評石破茂「變臉」。這無疑揭露一個有趣現象,日本首相的政治姿態不僅受個人立場影響,也會受美國的壓力調動,以及日本內部的政治環境牽制。
2月7日,石破茂在記者會上拿起他和特朗普的合照。(Reuters) 安倍時代的內外環境
以近20年日本執政最久、最政治強勢的安倍晉三為例,在執政前作為自民黨的親台代表,安倍晉三2006年首次擔任首相之初,其實並沒有顯著提升日台關係;就算到了2019年,安倍政府仍拒絕蔡英文提出通過建立安全對話管道來提升日台灣安全關係的建議。整體來說在整個安倍任期內,中美博弈雖然持續升級,日本卻沒有大肆炒作台灣問題,原因就與安倍所處的國際背景、內部政治環境有關。
聚焦2006年的國際政治背景,有一現象顯而易見:中美博弈還不激烈,中國崛起讓日本產生的「威脅感知」也還不明析,美國也沒有就台灣問題來對日本強力施壓。而且在這段時間,因為陳水扁政府在2004年至2008年擺出激進台獨姿態,北京和華盛頓其實更像「彼此合作」來阻止台灣「暴衝」,在這種環境下,東京幾乎沒有動力從戰略上改善與台北的關係。
而在國內政治層面,作為小泉純一郎的繼任者,安倍所處的政治環境不是毫無挑戰,因為安倍之所以能夠獲得自民黨多數人的支持,除了小泉影響力外,主因還是各派閥領導人認為,安倍能夠帶領自民黨贏得2007年8月大選,如果安倍無法做到,可能就會面臨自民黨內部的正當性質疑。
在這個背景下,最大程度擴大自民黨的國內聯盟和贏取選舉,無疑是安倍執政第一年的首要政治目標。因此,有關中日關係中的參拜靖國神社和提升日台互動,都成了必須審慎考慮、避免冒險的極端選項,這也成為安倍不願顯著提升日台關係的重要背景,也是促成2006年10月安倍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破冰訪問的重要動力。
2006年10月,安倍晉三甫上任即展開對華訪問。圖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安倍一起檢閱儀仗隊。(資料圖片) 再來聚焦2019年3月的事件。當時日本《產經新聞》報導了對蔡英文的訪問,蔡英文透露希望與日本進行直接的「安全對話 」,日本政府卻沒有回應蔡英文的要求。
從國際政治背景來看,當時中美博弈已經升級,但作為已經與兩強互動一段時間的「老江湖」,安倍似乎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向特朗普推銷印太戰略構想、提升美日同盟對中國的制衡,一方面又對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表示意願。
因此可以發現,中日關係雖因2010年、2012年的釣魚島爭端而緊張,但自2017年以來,中日互動就有回暖趨勢。2017年9月28日,在日本國會選舉期間,安倍出人意料地在中國駐日大使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晚會發表演說;2018年1月,中日兩國代表團在東京就「海空通信機制」(Maritime and Aeri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舉行會談,這是2012年9月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日兩國就該問題進行的首次雙邊磋商,最後也就啟動海空聯絡機制達成共識。
在經濟層面,日本則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取態良好。2017年4月,安倍派遣自民黨秘書長二階俊博和首相府政策秘書、安倍親信今井尚哉前往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年12月4日,在東京舉行的第三屆中日企業家和前政府官員對話論壇上,安倍表示有條件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稱中日關係已進入新時代。
圖為2019年12月23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Reuters) 而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中美博弈結構性升級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美日關係,例如2018年3月美國發動貿易戰,日本成了唯一沒被免除關稅徵收的美國盟友。在這種背景下,重視美日同盟的安倍選擇採取戰術性對沖,試圖在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陰影下拉近與北京的關係,以激發美國的「再拉攏」。
在這種背景下,東京當然也沒有理由改善與台北的關係。畢竟為了確保能夠拉近與北京的距離,來平衡特朗普政府的不確定性,安倍沒有理由挑釁中國。這也成為2019年蔡英文碰壁的重要背景。
至於日本內部的政治環境,有趣的是,比起首次執政受牽制而自我壓抑親台傾向,2019年的安倍反而扮演壓制者,邊緣化了自民黨內部隨著中美博弈而洶湧的親台呼聲。這背後,首先是安倍操作中美戰略性對沖的考量,再來是經歷幾次大選獲勝,以及利用政治技巧解決2017年以來的森友學園醜聞、加計學園醜聞風暴後,安倍支持率在2019年再度突破50%的現實。作為日本政壇重心、近年罕見的強勢首相,2019年的安倍更有餘裕推行自己想操作的對外政策,不必過度顧慮其他反對聲音。
整體來說,安倍雖然立場親台,但在執政期間面對中美關係、日台互動,大體還是以日本的「國家大局」為重,並未明顯表現自己的親台傾向。
2019年9月25日,安倍晉三訪問美國,並與特朗普在紐約會晤。(Reuters) 後安倍時代崛起的「台灣有事」
但2020年進入後安倍時代起,這位前強勢首相便不再壓抑心之所向,而是開始以「影武者」身分推動「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進程,確定了日本在中美博弈中,愈發配合美國炒作台灣議題的趨勢。即便安倍已在2022年遇刺,這個趨勢還是持續擾動日本的對外政策,直到石破茂執政的今日。
回顧「台灣有事」在後安倍時代的發展,2021年3月時任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與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進行「日美安全保障協議委員會」,會後聯合聲明提到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重要性」。3月21日,日本共同社就報道,表示美方在會談中「將台灣突發狀況作為談話議題」,岸信夫也「認為自衛隊與美軍共同協防台灣的議題,在日後有必要深度探討」。
2021年4月16日,日本時任首相菅義偉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舉行高峰會,會後發布共同聲明中提及「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是自1969年後首次在兩國共同聲明當中提到台灣問題。4月17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更是搭機抵達離台最近的日本領土與那國島眺望台灣,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岸信夫在Twitter分享與兄長安倍晉三的合照。(Twitter/KishiNobuo) 而這背後當然有國際政治的影響。2020年中日島嶼爭端又起,兩國關係再生波瀾;中美博弈則又進入新高峰,尤其這時已是拜登主政,美國當然又恢復重視傳統盟友的政治慣性,美日關係少了特朗普的不確定性,日本也沒了必須操作戰略性對沖的必要。換句話說,既然沒有非與中國拉近距離不可的考量,也就不必太顧慮會因台灣議題激怒北京。
而在內部政治環境上,接班安倍的新首相菅義偉毫無疑問是弱勢領導人。從過往政治歷練來看,菅義偉雖然對日本內政事務瞭如指掌,卻缺乏外交經驗,更沒有派閥實力。這就導致菅義偉雖對台灣議題沒有強烈政策偏好,卻必須利用「台灣牌」來為自己謀取國內政治資本,因為在自民黨派閥政治的視角下,菅義偉能出線全靠安倍派的大力支持,例如岸信夫就是安倍晉三之弟。而這時安倍本人已經不再克制自己的親台傾向,菅義偉當然不能「不給安倍面子」。
2021年9月菅義偉辭職後,岸田文雄於10月接任首相,但安倍仍繼續為「台灣有事」營勢,甚至不惜親自出馬。2021年12月,安倍晉三在線參與台灣智庫座談時突然發難,稱任何台灣突發事件(日語表述為「台灣有事」)對日本來說也是緊急事件,並可能成為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協助美軍艦艇的情況。毫無疑問,「台灣有事」之後不僅成了箝制時任首相岸田文雄的枷鎖,也成了鞏固美日同盟的某種關鍵字。
2024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首都利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會面。(X@SpokespersonCHN) 2022年安倍遇刺後,自民黨也接連爆發各種錢權醜聞,各大派閥同受衝擊,自民黨的威望降低,內部也形同進入戰國時代。一片混亂中,極度弱勢的石破茂勉強勝出,但這位政壇老將從上任開始,就不斷被日本媒體唱衰倒數,預測可能會是「任期最短首相」。這種情況遇上「特朗普2.0」,則讓石破茂更加如履薄冰。
雖說如果仿照安倍經驗,石破茂也可以嘗試在中美之間操作戰略對沖,用親近中國來平衡特朗普的不確定性,但石破茂明顯缺乏當年安倍的關鍵條件:厚實的政治實力、穩定的支持基礎,因此也就很難大刀闊斧貫徹心之所向;甚至在當前情境下,「獲得特朗普認可」還成了石破茂用以提升支持率的渠道之一,這就解釋了石破茂本人雖曾對於「台灣有事」不以為然,卻還是拼命要盡早會晤特朗普,並在聯合聲明中滿足美方要求,繼續菅義偉、岸田文雄的步伐,也讓安倍「借屍還魂」,繼續大打「台灣牌」。
當然,石破茂未來也會積極尋求訪華可能,以求穩定中日關係。只是如前所述,台灣問題在日本政壇的存在感,既取決於中美互動,也受首相的政治處境擾動。弱勢的石破茂身處中美博弈白熱化的風暴中,恐怕注定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