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默克爾蹣跚前進 「德式穩定」迎挑戰
自由民主黨(FDP)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11月19日宣布退出談判,使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組成多數政府一事增添變數,一度有可能再次舉行大選。然而,在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遊說下,談判前景出現轉機。11月24日,堅持要當反對黨的社民黨(SPD)表示願意與基民盟(CDU)談判。但善意背後,難掩各黨派在組閣談判中呈現的分裂狀態,縱使默克爾穩坐多年的權位仍能保住,但幾可肯定她對局勢的掌控已經減弱。
11月19日,德國自民黨黨魁林德納連同一眾自民黨要員,宣布退出籌組政府的談判。由於綠黨、基民盟及基社盟(CSU)加起來的議席不足籌組多數政府,由默克爾領導的談判亦隨即破裂。
林德納表示,退出談判是因各方缺乏「將國家現代化的共同願景」及缺乏對運作「牙買加政府的基礎信任」。他又控訴在談判中,自民黨無法確保該黨選民希望在稅制、經濟及移民問題上看到的「變化」。林德納在宣布退出談判時更表示「不執政比推行劣政好」。
自民黨秘書長貝爾(Nicola Beer)在會後亦指出,自民黨與其他黨派談不攏。她指摘與會人士選擇推行一些「會令德國『去工業化』的能源政策」,而且未有取消為協助東西德統一而設「團結附加稅」,及提出改善教育及移民問題的具體方案,矛頭顯然直指綠黨。
正爭取第四度擔任總理的默克爾對自民黨退出未有流露太多感情,只表示對其決定表示遺憾,並指一個令大家都滿意的協議已近在咫尺。她強調基民盟會以國家利益出發,做出負責任的行為。綠黨的代表亦指他們所作出的讓步已到達「承受上限」,不能再退讓。
另外,10月才由財長轉任議長的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uble),則向國會議員表示:「歐洲及世上很多國家正在等待我們」,希望談判盡快有結果。而現在被自民黨搬上政局最前線的施泰因邁爾,則呼籲與會的四個黨派盡快返回談判桌,並希望各黨重新考慮自己的政治取態。
德國的三個選項
雖然自民黨11月22日表示或會重返談判桌,但自民黨較早前的抨擊,讓自民黨和綠黨矛盾加劇,破壞互信基礎,增加各方回到談判桌上的難度,令施泰因邁爾的苦口婆心亦有可能變成空話。如不能再組「牙買加聯盟」,目前德國尚有三種出路:重新談判、基民盟與綠黨或自民黨組成少數派政府,或短期內再次舉行大選。
第一個選項在談判破裂後翌日,看似被剛帶領社民黨得到史上最差聯邦議會選舉成績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否決,但黨內仍有聲音表示,會考慮與基民盟重組政府。直到11月24日,社民黨經八小時談判後,終於決定打開談判之門。外界一般認為社民黨的財力已無法應對另一場全國選舉,而且再次選舉可能令社民黨喪失更多議席,況且現階段表達合作意願亦有助改善政黨形象,因此重啟籌組談判是最有利該黨的選擇。如社民黨要成為執政黨,除左右大聯盟的選項外,還可加入綠黨,做成「肯尼亞聯盟」政府(三黨黑、紅、綠的代表顏色與肯尼亞國旗一樣),加強新政府的支持度之餘,亦可注入新能量。
德國在二戰後從未經歷過後兩個選項,但最新民調顯示,有六成三受訪者較傾向舉行新選舉。而少數政府的選項亦不實際,如果基民盟與綠黨結合的話,他們在每次表決議案時,就要多爭取42人的支持,根本無法成為有效的政府。默克爾本人亦表明,不希望以少數政府姿態執政。
然而,提早大選亦非想像中容易。因上世紀威瑪共和國的歷史原因,今日德國聯邦議會無法自行解散,總統必須任命一名總理,並將任命交由國會表決兩次,而兩次表決之間可相隔14天。如果該提名連續兩次無法得到國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則舉行第三次表決,屆時任何一黨都可提出總理人選,任何人只需過半數議員同意就能成為總理。倘若在第三次表決仍未有人得票過半,總統在此時可選擇任命得票最高者為總理或解散聯邦議會,並在60日內重新舉行國會選舉。
各黨在談判破裂後的計算
提早大選是大部分政黨不願看到的結果,這等同剝奪他們在9月辛苦得來的成果,而且在議席上幾乎沒有增長的空間。對基民盟、基社盟來說,他們雖然保住最大黨席位,但得票率卻是史上最低;基社盟在巴伐利亞州的老巢更逐步被另類選擇黨(AfD)蠶食。另一方面,對綠黨來說9月的大選是一場艱苦戰鬥,他們在選前民調支持率不斷下降,最終得票率亦僅能超過5%門檻保住國會議席。談判失敗,以上三黨要背負部分責任,若然重新大選,可能連上述戰果亦保不住。
倘若重新大選的話,外界一般認為另類選擇黨將會奪得更多議席,使這股極右勢力繼續增長。在9月的大選中,他們以反建制姿態獲得大量選民的支持,一舉贏得92個國會議席,成為第三大黨;如果籌組政府談判破裂,他們就有更好的理據表示柏林的政治精英只為自己的利益而留在政壇,無法好好運作政府,屆時另類選擇黨就會有更多彈藥攻擊傳統政黨。
然而,毅然決定退出談判的自民黨才是一眾黨派中前景最不明朗的一個。自民黨在大選中打出國家現代化,以及收緊移民政策的旗號,吸引了大批城市精英支持,成功重返國會。不過,從林德納那些「不執政比推行劣政好」的「金句」演說可看出,自民黨今次退出談判,顯然是經過一段時間準備而作的決定。即使後來派遣貝爾表達重返談判的善意,但林德納無疑是在「玩政治」,為自己爭取最多的政治利益。
不少消息指自民黨內部認為退出談判,加上收緊移民政策等主要方針,有助他們在第二次大選中吸納更多另類選擇黨的選民,從而壯大在國會內的勢力。這種做法,與透過移民政策削弱極右自由黨、於10月贏得奧地利國會選舉的人民黨(OcVP)同出一轍。不過,從談判破裂後的民調來看,德國有超過三成民眾,都將最大責任放到自民黨身上,而民調亦沒有顯示自民黨的支持率有明顯變化,依然是緊跟在另類選擇黨之後。
事實上,自民黨今次退出談判亦有歷史因由。自民黨在2009年與基民盟組成聯合政府,但在談判中為進入政府,幾乎放棄了政綱內所有主要政策。而當時選擇擔任外長的黨魁威斯特威勒(Guido Westerwelle)亦於在任期間備受抨擊,使自民黨在2013年國會選舉得票率少於5%,是戰後以來首次未能獲得任何國會議席。今次負責談判的黨員埋怨默克爾為討好綠黨,只為自民黨留下「麵包碎」,致使他們選擇退場,希望擺脫過往為權力放棄選民的形象,對貿然進入政府存有戒心。
默克爾的最後一次
今次談判,亦顯示默克爾在德國政界的影響力開始走下坡。雖然她在2015年接收百萬難民而贏盡全球掌聲,並提升了德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但此決定亦是促成今日不穩定原因之一。基社盟因姊妹黨的決策失去大量選票,所以在談判中希望默克爾能收緊移民政策;而自民黨及綠黨本來就處於政治光譜的對立面,他們的移民政策南轅北轍,大大增加合組政府的難度。但默克爾目前仍未完全成為組閣談判的障礙,最新民調顯示有58%民眾希望她留任總理,而組閣的選擇依然存在,她幾可肯定會再任總理四年。
籌組聯合政府是德國政治常態,歷史上只有一次有政黨能夠單獨執政;這次歷時56日的談判亦非耗時最長,四年前基民盟就用上80日才能組成政府。今次各個政黨在追求權力之餘,亦有將選民意願放入考慮之列,雖然增加組成政府的難度,但是對德國民主,未必是一件壞事。
德國政府每次都能平安過渡的穩定結構,在今次遭遇巨大挑戰,某程度上與德國政壇近30年來逐步碎片化的現象相符。今次自民黨捅破德國穩定的神話,隨時讓戰後德國走進從未走過的政治進程,並且讓默克爾走下神壇,結果是福是禍仍然難料。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