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煙火落幕 中國外交仍需戒驕戒躁
隨着東盟峰會的落幕,亞太地區的密集外交活動告一段落。盤點外媒評論,對「中國模式」的認可和對特朗普的批評佔據了大幅版面。在西方媒體看來,他們不得不認可中國近幾年的成功,卻又焦慮特朗普面對強大的中國不知所措。面對一系列褒揚之聲,中國又該如何自處?
美國國內對特朗普亞洲之行的負面評價遠多於正面。一些批評者不滿特朗普沒有守護美國長年提倡的普世價值,不像以往白宮主人那樣在人權、民主、言論自由等議題上「教訓」中國。喬治布殊2005年訪華時出席了教堂的主日禮拜,呼籲中國政府減少對基督徒的限制;奧巴馬首次訪華時則作客復旦大學,接受同學提問以彰顯包容。相比之下,特朗普今次訪華享受了「帝王級」待遇,他也十足尊崇了「客隨主便」的東方規矩,既沒有提起令中方不快的人權議題,更取消了記者提問環節。
回到美國後,特朗普吹噓自己無論去到哪裏都受殷勤招待,形容這反映「美國回來了」。但是,他所說的成就,在一些評論眼中只屬自欺欺人,認為他並未真正保護美國的利益。英國《衛報》認為特朗普是一個失敗者,訪華過程平淡無奇,絲毫沒有挑戰中國,更讓習近平主導了整個訪問過程。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Susan Rice)投書《紐約時報》,認為中國領導人將特朗普玩弄於股掌之間,迎合他貪得無厭的虛榮心,用排場和儀式替代實質性內容。
西方媒體態度現變化
在特朗普最感興趣的經貿問題上,中美達成逾2,500億美元的大單,成為他此次出訪最大亮點。但是,美國輿論與商界對這些協議並不全然滿意。在華美國商會主席蔡瑞德(William Zarit)儘管認同貿易協議對中美關係起積極作用,卻也提到特朗普沒有觸及到他在選舉時提出的核心問題:對華貿易的結構性逆差。《華爾街時報》認為:美國企業不能從這次訪華中受惠什麼,中國的政策依然讓美企「叫苦連天」。
與特朗普飽受詰問相映成趣的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態度出現微妙的心態變化,從過去着重於發掘中國消極的一面,轉向承認中國的發展成就和模式。中國近年積極推行以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策略,成績有目共睹。中共十九大鞏固習近平的地位之際,西方媒體亦紛紛稱讚中國國際實力的發展。1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首次在封面用中文書寫「中國贏了」四個大字,內文則以「中國經濟準備好未來」為題,正面論述了集中權力、重視效率的「中國模式」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的助力。特朗普訪華讓西方輿論再度意識到中美兩國相互關係及對國際事務的承擔此消彼長,德國《明鏡周刊》以「xing lai」(醒來)兩個鮮紅大字拼音作為封面,坦言中國具有西方不具備的制度優勢,美國正逐漸失去世界主導權。
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上的猶豫不決,令評論界的焦慮感擴散。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與國防部長馬蒂斯早前高調批評中國在亞太地區行事霸道,使外界一度以為特朗普會趁亞洲之行宣示制衡中國的新戰略。但特朗普亞洲行卻讓外界發現,蒂勒森與馬蒂斯所說的「印太戰略」,仍是空中樓閣,缺乏實際內涵,特朗普個人更是從頭到尾只提「印太地區」,從未將「印太」當作戰略來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明言:「相比於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之路,並更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中國,美國卻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左右為難。而最近流行的印太戰略缺乏理論支撐和實際的路線圖,算不上是完整的政策構想。」
對於西方輿論一邊為自身處境感到焦慮,一邊齊聲讚嘆中國經濟發展,《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網站「海外網」上周發表評論文章提醒,西方國家正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對中國的發展成就五味雜陳,媒體高調誇讚中國,固然由於中國實力提升,但仍存在偏見、誤解,不乏有「捧殺中國」之嫌。
西方輿論稱讚中國變化,當然不會都是單純唱好。例如,上述《時代周刊》的文章雖然花了大量篇幅對中國的成就表達認可,同時也提出了針對「中國模式」的焦慮,擔心有朝一日美國會學習中國的強人政治模式,用犧牲民主和自由價值的方式,換取經濟成果。面對中美地位消長,與其說作者是正面肯定中國,毋寧說他是在抱怨當前的白宮主人捨棄了美國的優越一面。對中國奏起讚歌背後,並未擺脫舊有的心態。
中國未消除外界偏見
另一方面,西方輿論對特朗普未勾勒「印太戰略」所表現出的失落感,在在說明,他們仍視中美國際角色為互相對立,對於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他們抱持的心態是警惕多於歡迎。對北京來說,這是錯誤理解中方的國際視野。正如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凌勝利所言,就中美關係而言,中方立場是兩國應不斷加強合作,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上相互支持,共同承擔全球責任,彼此在世界領導權上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從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北京致力向全球鋪陳了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的願景。但是,想要摘掉不僅存在於西方的「有色眼鏡」,中國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用傳統地緣政治思維看待最近兩周的亞洲外交盛會,也不難發現中國喜中有憂。就貿易議題而言,特朗普上台第三天便廢除號稱「史上最進取」貿易協議的TPP,觀察家認為美國此舉等同把區域甚至全球貿易格局的主導權拱手讓給中國。然而在越南峴港APEC峰會期間,其他11個TPP創始國在日本牽頭下,締結了新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儘管美國缺席,但CPTPP締約國依然佔據全球14%的GDP份額,並為美國重返TPP框架保留了空間,不可小覷。
日本對中國崛起充滿警惕,毋庸置疑。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亦或多或少抱持這種心態。過去幾年,中國在南海採取較為進取的戰略,被區內國家視作威脅。在新西蘭和澳洲,從政府到民間也瀰漫着警惕中國力量「滲透」的思想。在上周的東亞峰會上,澳洲時隔十年再次加入美印日澳四國對話,耐人尋味。倫敦國王大學彭特教授(Harsh Pant)認為:中國作為澳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使澳洲在參加類似的安全會議時有所忌憚。但在美國逐步遠離地區事務和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澳洲在安全議題上的不安全感,使其不得不加強和區域其他國家的合作。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