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字埋下以巴衝突伏線 《貝爾福宣言》百周年「英女王」道歉
1917年11月2日,英國時任外相貝爾福承諾為猶太人建國,間接帶來了以色列立國;一個世紀後,巴勒斯坦人在圍牆外戲仿英女王,以巴之間的恩怨情仇未見一絲曙光。
「請大家與我一同鼓掌,歡迎英女王陛下揭幕一個給你們巴勒斯坦人的訊息。」主持人說。穿著湖水藍長裙的「英女王」站起來,走到台前徐徐拉開紅色幕布,映入眼簾的字是「Er Sorry」。銀色的字體大方端莊,與牆上其他塗鴉形成強烈反差。
「英女王」當然不是英女王,這裏也不是英國,而是巴勒斯坦西岸城市伯利恆。這堵牆是塗鴉大師Banksy的最新作品,諷刺以色列在英國的支持之下欺壓巴勒斯坦。在塗鴉牆旁邊的是「圍牆酒店」,同樣由Banksy一手設計,突顯出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政府隔離政策的不滿,更加戲稱為「全世界最壞景觀」。
塗鴉大師Banksy的身份一向未明,但他對以巴的立場卻表露無遺,連串作品都在為《貝爾福宣言》的一百周年紀念日作準備。
英國戰時承諾 被視為背叛巴勒斯坦人
1917年11月2日,英國時任外相貝爾福(Arthur Balfour)給英國猶太人領袖發了一封信,核心內容只得67隻英文字。
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給猶太人,將致力促成實現這目標。必須清楚的是,不得傷害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和宗教權利,或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
時間回到1917年,以色列國仍未成立,猶太人分散在歐洲以至世界各地生活。為什麼貝爾福要公開給予猶太人這樣的承諾?而且內容雖然籠統,但嚴格來說這封信具有法律效力,令英國政府必須支持猶太人建國。
從個人層面來說,貝爾福篤信基督教,對舊約聖經熟悉非常,因此特別同情猶太人的遭遇,希望助他們復國。更重要的是從政治角度而言,當時歐洲正陷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政府有意借助猶太人的影響力,拉攏他們對抗同盟國。所以,貝爾福開出支持建國的承諾,也相當順理成章。
巴勒斯坦人對英國懷怨在心
但《貝爾福宣言》中的一句「不得傷害巴勒斯坦非猶太人的公民和宗教權利」相當含糊其詞,實際上當時的巴勒斯坦地由奧斯曼帝國擁有,住滿阿拉伯人,猶太人建國如何可能?更加讓巴勒斯坦人感到被背叛的是在《貝爾福宣言》前一、兩年,英國外交官才私下承諾巴勒斯坦人在戰爭後會讓他們民族獨立,擁有自己的國家,儘管這個非正式承諾不具法律效力。
更何況只要活多半個世紀,世人就可以看得出「不傷害原則」難以實現。現實中,以色列在1948年立國之後,多次與周邊阿拉伯國家戰爭,在巴勒斯坦地所佔的領土有增無減。以色列不但一再殖民,而且對巴勒斯坦人實施嚴格管治,以城牆分隔、出入檢查等已是常態。
所以,Banksy的圍牆酒店及「Er Sorry」塗鴉都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共鳴。星期三(11月1日)是《貝爾福宣言》百周年的前夕,巴勒斯坦人為Banksy作品舉行揭幕儀式,並邀請了「貝爾福」出席,以鞋底攻擊「招呼」他。
一個宣言兩種看法
另一邊廂,同樣的67字對以色列甚至英國人來說,卻是值得慶祝和自豪的事。最明顯例子莫過於在以色列北部、近拿撒勒,有一個小鎮以「貝爾福利亞」(Balfouria)為名。以色列的孩子在學校裏一定會學到《貝爾福宣言》這一課,視之為復國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星期三亦啟程前往英國倫敦,將與首相文翠珊共同慶祝《貝爾福宣言》百周年。
雖然在同一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正式將加沙地帶的控制權交出,總算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一小步。但以巴雙方對於《貝爾福宣言》的立場南轅北轍,一個鄙視和要求道歉,另一個卻高高興興地慶祝,足以提醒所有人以巴和平仍然未見曙光。
正如美國資深傳媒人林菲爾德(Susie Linfield)在雜誌《異議》(Dissent)指出,堅持英國為《貝爾福宣言》道歉、阿拉伯國家為入侵以色列道歉,或以色列為驅逐巴勒斯坦人道歉,都是難以實現的訴求,反而可能會令他們難以向前走。
(綜合報道)
閱讀更多以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