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裁衝擊韓經濟 抵制日本波瀾不驚 原因豈止「口嫌體正直」
中國抵制過美國,也抵制過法國、挪威、以及不只一次的,抵制日本。每當中國在喊要抵制誰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一笑而過,因幾乎每一次都好像沒有太大成效。惟中國因韓國部署薩德抵制文在寅政府,卻對後者造成顯著傷害。抵制日貨和韓貨,為何會有不同?到底差異在哪裏?
重溫當年反日暴動
還記得2012年的反日示威浪潮嗎?當年東京都前知事石原慎太郎發起及推動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7月日本宣布「國有化釣魚島」,惹來中國政府強烈不滿。雖然兩岸三地都爆發示威,但中國的是最激烈的,有在中國工作的日本人被襲擊、日企商店被毀、日車遭縱火等等。
當時人們高舉反日旗幟,高叫抵制日貨,但映在外國人眼中的卻是一群暴民。部分人甚至一邊說反日卻手拿着日本相機、穿着日本衫、駕着日本車。這種所謂「口嫌體正直」(意即「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人被當成笑柄,當年的抵制被多國傳媒報道,無一不認為這根本是「蠢貨」。
這次薩德事件中最先令人聯想起的,正是當年的抵制日貨行動。法新社3月一篇文章《抵制日貨抵制韓貨怎麼就沒見抵制蠢貨》,批評中國對韓國薩德問題歇斯底里。但「抵制蠢貨」不是法國創造的字語,它實際源出中國。
當年指摘這種砸自己車同時砸同胞們用血汗錢買回來的車的愚蠢行為,正正來自中國媒體。中國民間亦討厭這種「訴諸民粹」的無意義抵制。因此當年所謂的「愛國行為」在9月迅速冷卻,儘管政治上中日關係一度跌入冰點,民間再無特別掀起太大的反日浪潮。
回顧過去多次所謂反日行動,從未持久,亦從未對日本產生太大影響。前往日本旅行「爆買」的人有增無減,日貨在中國銷量持續上升,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國年青人之間依然流行。
這次反韓示威比當年更平靜,剛開始時雖有零星示威但很快消聲匿跡。當大家以為一如既往,韓國卻在近日連續「喊救命」。抵制開始半年後的今天,不論韓國或是外國傳媒都報道韓國正受到「限韓令」嚴重影響,毫無改善跡象。為何會這樣?日韓到底哪裏不一樣?
日本與韓國哪裏不一樣?
經濟:韓國出口過分依賴中國,但日本不然。
政治:中國政府高調介入,但模式與對日本不同。
民間:韓車在華銷售策略定位錯誤,質量與口碑亦較日本差。
韓太依賴中國 所受衝擊自然大
韓國和日本哪裏不一樣?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客席助理教授朴禎媛認為,薩德事件與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時機與多個背景因素綜合而成。韓國2017年初因前總統朴槿惠的「崔順實門」造成政局不穩、兩韓局勢愈趨緊張。3月朴槿惠面臨彈劾之際,薩德系統正式部署,引起中國反應,時機對韓國來說相當不幸。除此之外,早在多年前很多經濟學家已警告韓國經濟太依賴中國。
朴禎媛續道:「在很多方面,中韓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以及技術知識方面的發展計劃與投資利好已愈來愈少,因中國已快速追上發達工業國家,中國在全球有更多選擇。相反,韓國過分依賴中國市場,所以承受嚴重衝擊。」
根據韓國貿易協會(KITA),2016年韓國出口中國排第一位佔1240億美元,遠高於第二665億元的美國;至於根據日本財務省,2016年日本出口中國佔1130億美元,數字雖高但仍低於美國的1262億美元排行第二;而根據中國商務部,中國出口韓國數字為約937億美元,低於日本的約1293億排行第三,韓國依賴中國的程度高於日本,同時中國依賴韓國的程度低於日本。
2016年韓、日出口國排名
韓國 | 日本 | ||
國家 | 數字(億美元) | 國家 | 數字(億美元) |
中國 | 1240 | 美國 | 1262 |
美國 | 665 | 中國 | 1130 |
越南 | 326 | 韓國 | 448 |
香港 | 328 | 台灣 | 381 |
日本 | 243 | 香港 | 326 |
總額 | 2802 | 總額 | 3547 |
中國否認制裁 僅稱「民間抵制」
除了數字上的比較外,限韓令與過去不同之處,還有政府的介入。儘管中國表面否認實施制裁,但官方介入影子清晰可見:自今年3月起中國旅行社取消了大部分前往韓國的旅行團、電視大大減少播放韓劇、韓星往中國表演的行程出現延期或取消、在中國經營的韓國超市因「消防問題」遭勒令停業。多間韓國在華開設的超市受影響,被封禁多月至今。
類似的措施在2012年亦有出現:釣魚島事件後中國以整頓環保為名,限制稀土輸出。稀土是製造電子零件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來源,因日本稀土輸入幾乎完全依賴中國,設立配額被指是向日本反擊。但限制稀土輸出受影響的不只日本,美國和歐盟同樣受害。結果美日等國家共同向世貿組織投訴,最終迫使中國取消稀土配額政策。
反觀限韓令只對韓國造成打擊,且與當年對日本不同,中國政府在限韓令實施後並無中斷對韓交往,並稱中國「從未頒布反薩德措施,一切與官方無關」。在「抵制只限民間」的情況下,韓國要向世貿投訴有一定困難。
韓車銷售挫 非全因薩德事件
更微觀的可以看韓國汽車在華銷售狀況。韓車在華銷售額,於薩德事件開始後下跌。韓國阿里郎電視台報道,現代和起亞汽車今年1月至6月銷售額分別是35萬及15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挫四至五成。
韓國車是否質素有問題才導致無人選購?似乎也不是。據美國權威雜誌《Ward's Auto World》2017年的沃德十大引擎排行榜中,現代汽車Elantra的1.4T渦輪增壓四缸引擎就排行第五,僅比本田雅閣的低一名,可見韓車質素並不差。
中國新浪一篇文章指出,問題出在韓車在中國的銷售定位。現代汽車在中國銷售大都集中在被稱「B級車」的中型車上,但實際中國自2015年起掀起多功能旅行車(SUV)熱潮,SUV市場在中國節節上升。韓國SUV在中國口碑較日本及歐洲車遜色,普遍在消費者心中有「不夠便宜,質素又比不上美日車款」的印象。再因未有針對加以推廣宣傳,以致韓國SUV在中國的銷售成績不理想。2016年世界SUV銷售榜中,現代Tucson和起亞Sportage分別排行第3和第6位,但在中國卻十甲不入,所以薩德事件只是剛好令情況更嚴重。
傷害更多的 是中韓人民間感情
中國的限韓制裁亦僅止於此,前者並無限制韓國其他如電子零件的輸入,亦無限制中國旅客前往韓國自由行,韓流在中國依然流行。宏觀來說,中國限韓令對韓國造成的打擊雖然顯著,但整體來說影響有限。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博士、檀國大學教授金珍鎬表示,中國這次的制裁行動更明顯的,是傷害了中韓人民的感情。
金珍鎬續道:「韓國國民重視生活穩定及富裕,但保守的人群也同時重視國家安全。在今日兩韓對峙的環境下,安保重要性超於中韓經濟關係,這次制裁已足夠引起韓國人對中國的反感。」在阿里郎電視台一次有關薩德的特備節目中,台上嘉賓就一直強調系統不會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無法理解北京政府的制裁行為。
中國的限韓令對韓國造成打擊,是基於政治、經濟、與韓企在中國的實際市場環境下綜合而成的結果。但中韓的歷史淵源較日本深,矛盾亦較日本淺,中韓兩國有充分理由合作共同發展。薩德事件的傷害其實不只韓國,中國亦面對損失友好鄰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