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熊出沒注意 農田變森林 日本消失中的小農村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近年日本熊襲擊事件大增,今年五月61歲的大石正子在秋田縣的山區採摘野生竹筍時受到熊襲擊死亡,九月也有兩名男子在長野縣因此受傷。去年同樣在秋田縣,三周內有四人死亡,全部因為受到熊的襲擊。然而在此之前,區內自1979年起30多年來只有八宗與熊相關的死亡事件。
有說是氣候轉變令熊走出「comfort zone」,到自然棲息地以外地方尋找食物,因此增加遇見人類的機會,也有說是因為日本人不再種田了......

日本熊襲擊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或跟當地人不少人不再種田有關。(視覺中國)

「現在誰會來?」

原來因為日本人不種田,大自然重新吞噬農地。不少農民拆卸不再使用的房子,土地便變回原野。人類不再修剪樹木及平整土地,令熊出沒不再注意,於是不自覺地走入原本屬人類村落範圍。

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做成有田無人耕,即使有人耕,都已是70多歲的長者。在農村成長的年輕一輩,紛紛到大城市尋找機會,不再回來。73歲的笛木謙作(Kensaku Fueki)說起三名已婚、住在東京的女兒:「我也不預期他們會回來了,靠務農維生很困難的。」

笛木在日本新潟縣栃窪成長,現仍住在這裏。鎮內只有170人居住,半數人年齡超過50歲;當地的學校現時只有八個小朋友上學。笛木憶起這裏曾經有更多人居住和種田,房子也沒有丟空,小孩在街上跑來跑去,他說:「現在誰會來?」

消失中的農村

像栃窪這樣的地方為數不少,日本大部份人口只集中在東京、大阪及名古屋一帶,三個城市距離接近,由新幹線連接。1953年只有53%的日本人住在城市地區,但到2014年就有93%;相比之下美國也只有81%人口住在城市。由於大部份到城市生活的都是年輕人,隨着人口老化,大城市以外的人口將持續減少,農村等將慢慢沒人居住,最終消失。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日本研究高級講師Peter Matanle估計,未來大部分農村最終只會消失。岩手縣前知事增田寬也亦曾在2014年發表極具爭議性的《地方消滅論》。他指出,目前東京一元獨大狀況若無法遏止,全日本的人口會持續流向東京,未來有896個城市、城鎮及鄉村,可能在2040年之前,因為無法維持其社會生活的基本機能而消失。

日本農夫年紀平均較大。(視覺中國)

年輕人一去不回頭

除了「滅村」,增田又預計將有數十個城鎮出現年輕人口急降,老人比率大增。日本各地方政府最頭痛之處,是如何以較少稅收去營運各地方政府部門,及以較少勞動人口去為民眾提供服務。

年輕人一去城市便不回頭,並不是他們追求精采生活,或不顧家中老人家,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大學都是位處主要城市,年輕人要追求高等教育,便需離鄉別井。畢業後也留在主要城市尋找更多機會,農村的發展始終不是最理想的。

位於日本新潟縣南魚沼市的栃窪,一片田園風光。(棚田一郎)

機會少 人口流失 陷惡性循環

於是農村或者較小的城市勞動力不足,便由像農夫笛木等70多歲的人,去照顧80多歲的鄰居。

76歲的關廣子(Hiroko Seki)在新潟縣南魚沼市經營文具店,她的祖父母在86年前開了這間店,現在她與其中一名孩子住在店的樓上,其餘兩名孩子住在東京,不打算回來這個小城市。關廣子說:「他們高中畢業後到東京上大學,之後在東京工作,在東京開始生活,便不再回來。」南魚沼市市長說,每年有500名高中畢業生,當中只有100人會留下,其餘到大城市讀書,最後只有約40人會回來。

整體來說日本人口將會由2010年的頂峰1.28億,跌至2050年的9700萬。人口老化令愈來愈多城市會面對同樣人口不足的問題,於是陷入惡性循環,最後一個個小城市消失。

日本人離鄉到東京等大城市發展,鮮有回到偏遠的家鄉。(路透社)

反其道而行 29歲媽媽:工作可以自己創造

不過有人外闖,也有人「反其道而行」。有部分年輕人因嚮往田園生活樸實簡單,於是離開都市,到農村工作及生活。日本政府調查顯示,有約四成人有興趣回到農村體驗慢活及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

29歲的佐藤佳菜子2011年到農村生活,她認為,農村裏的價值及哲學相當珍貴,不希望消失。她與當地人結婚,現育有一個女兒。以生活質素及收入來說,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我覺得較在東京生活更有安全感,因為我的工作、我與其他人的關係,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

有人擔心在農村發展不好,佐藤卻說:「人們以為在農村難以找工作,但我從本地人身上學會了,工作不是提供的,而是可以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