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加強遏制學術間諜 美國眾議院通過「中國行動計劃」2.0法案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美國國會自9月9日復會後特意在本週開闢了所謂的「中國週」,密集表決多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可謂「反華之風」勁吹。在此期間,曾經在學術界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大有「死灰復燃」的迹象。

據9月12日報道,由德州共和黨籍眾議員古登(Lance Gooden)發起的一項法案,已於當地時間9月11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37票對180票獲得通過,其內容是在美國司法部之下重啟一項為期6年、類似「中國行動計劃」的新計劃,宣稱要遏制對美國知識產權和學術機構的間諜活動,並制定一套針對實驗室和大學研究人員的執法策略。

圖為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吳瑛在美國臨床研究協會(ASCI)網站上的介紹頁面,吳瑛在7月10日自殺,生前疑遭「中國行動計劃」影響(截圖自美國臨床研究協會網站)

自當地時間9月9日以來,已有大約24項針對中國經濟、政治和科技領域影響力的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中國週」的大部份法案由共和黨主導,但獲得了兩黨的支持,這些法案將被加速審議,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票就能通過。通過的法案還必須獲得參議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不過,古登的這項法案並未獲得民主黨的支持,白宮方面也已表示「強烈反對」。

對於自己提出的這項法案,古登明確聲稱,該法案旨在恢復2018年特朗普政府時期發起的「中國行動倡議」,「中國對美國大部份的貿易盜竊行為負有責任」。

「中國行動計劃」於2018年11月啟動,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宗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特朗普政府期間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

如今,在當地時間9月10日發布的一份聲明中,白宮表示「強烈反對」古登的這項法案,同時聲稱「仍然致力於贏得21世紀對中國的經濟競爭」。「這項立法所設想的案件歸類方式會削弱司法部調查和起訴此類犯罪活動的能力,包括使得司法部更難獲得受害者和證人的合作。」聲明表示。

2023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調查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數年調查之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可謂「寒蟬效應仍在」。

在與「中國行動計劃」有關的一些案件中,最著名的當屬麻省理工學院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2021年1月14日,美國司法部稱,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然而,此後一年多裏,對陳剛的審查發現,起訴書中的許多所謂「通中」的指控都站不住腳,美國司法部於2022年1月20日撤銷了對他的犯罪指控。

除此之外,2021年9月,被稱為「中國行動計劃首案被告」的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華人教授胡安明,也已經被宣判無罪。2024年7月11日,「中國行動計劃」首個被起訴的華裔學者陶豐,其十項重罪也已經全部撤銷。

上週,在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的一場競選活動上,陳剛現身說法:「我的經歷至今仍讓我心有餘悸,我因為撰寫學生推薦信等標準學術活動而遭到指控。」他補充說:「『中國行動計劃』在科學家中製造了一種恐懼氣氛,趕走了優秀人才,嚇跑了想來美國的人才,損害了我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2024年9月2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於在美國密歇根州的西北高中(North Western High School)發表演說。(Reuters)

當地時間9月10日,陳剛加入了加州民主黨籍眾議院趙美心(Judy Chu)的行列,一起反對古登提出的法案。趙美心祖籍廣東新會,是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聯邦眾議員,她目前還擔任美國國會亞太裔核心小組主席。

趙美心在眾議院發言時表示,「中國行動計劃」體現出的是「新麥卡錫主義」,並因「民族血統」而對無辜的亞裔美國科學家進行「種族定性」。2023年12月,趙美心曾聯合多名眾議院民主黨高層致信,敦促美國政府問責局(GAO),確保正進行的所謂「中國等外國實體對美國聯邦資助研究施加影響力」的指控調查「不要存有偏見」。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表示,無論是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還是美國內甚囂塵上的反亞裔言行,都是美國內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的體現,都反映出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頑疾。

發言人指出,美國上屆政府司法部門2018年啟動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大搞有罪推定、人為設置年度辦案指標,純屬政治操弄,違背美國自身倡導的法治精神,必將繼續遭到美各界有識之士的譴責和抵制。我們敦促美方有關行政部門認真傾聽美國各界的客觀理性聲音,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糾正錯誤做法,停止濫用司法力量滋擾打壓中國在美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條件。

美國霍士新聞(Fox News)稱,在2024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國會只剩下三週的工作時間。《華盛頓郵報》則認為,美國將中國視為其最大地緣政治對手,在所謂「中國週」炒作渲染這些「可確保美國贏得競爭的法案」,反映出了美國國會需要採取行動對抗中國的強烈共識。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2024年8月27日下午抵達北京,會晤中國外長王毅,中美舉行新一輪戰略溝通(Pool via REUTERS)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認為,這些涉華法案在美國國會政治中屬於「跨黨派共識」範疇,這根源於美國朝野已經完成的對華政策認知轉型,諸如法案中出現涉港、涉台問題,打「香港牌」、「台灣牌」是美國對華新冷戰與戰略、地緣遏制政策的重要抓手。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指出,近期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訪華已表明拜登政府在執政尾聲階段希望管控中美雙邊關係,以「穩」字當頭。然而,此時美國國會密集討論涉華法案,是想在大選日益臨近之際「杯葛」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同時也是共和黨試圖在外交層面阻擊民主黨候選人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國會意圖與拜登政府爭奪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權,雙方乃至兩黨之間圍繞對華政策的競爭同樣日趨激烈。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