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惡鬥 華裔女科學家隕滅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在美國全面打壓中國給全球帶來更多不確定的時代,美國發起的「中國行動計劃」這粒「灰」,落到傑出女科學家吳瑛的頭上,並給她帶來滅頂之災。

吳瑛於7月10日在家中服用過量藥物自殺身亡,7月17日安葬,在7月28日追思會上,14位華人生物學家發言緬懷,但直到一個多月後,她自殺的真相才被媒體曝光:她是已終止的「中國行動計劃」的犧牲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悲劇?罪魁禍首當然非「中國行動計劃」莫屬。這個由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開啟的中美科研領域的脱鈎行動,從一開始就盯上華裔科學家。據報道,這項行動至少對250多名科學家展開調查,其中大部分都是華人。這些調查的法律結果只有兩起起訴和三起定罪,但112名科學家因此失去工作,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雖然計劃後來因遭受美國學術界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宣佈終止,但為吳瑛提供科研資金的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卻沒有停止調查她,此後更不准她繼續申請科研基金。她所供職的西北大學也關閉她的實驗室。這些被稱為「特殊關照」的調查,最終壓垮視科研如命的她。

何其不幸?作為知名的核糖核酸(RNA)生物學家,被稱為站在塔尖的華人女科學家的代表,卻遭受這樣的無妄之災。如果不是長期被調查,嚴重影響她的科研;如果不是為她提供科研的機構以及供職單位釜底抽薪;如果不是被逼到萬念俱灰,何至於讓她放棄生命選擇自殺呢?

據新聞報道,1963年出生於合肥的吳瑛曾是那時代的天之驕子。她17歲便考入上海醫科大學,後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並拿到美國多所大學教職。從2005年起,她任教於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除了亮麗的履歷,吳瑛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同樣讓人欽佩,對很多神經疾病成因的發現有着突出貢獻。與她接觸過的很多同行、學生都認為她善良、樂觀、敬業,充滿活力。她的前夫饒毅在悼文中表示,她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一直出類拔萃卻始終保持低調,宛如水晶般清澈透明卻也易碎。

吳瑛生前為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教授。

在平常人眼中,如此傑出的科學家,應該擁有更多選擇機會,也有比普通人更堅強的心理承受力,不至於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應對變故。但我們體會不到吳瑛這個善良的人,在遇到打壓時的手足無措與無能為力,也想象不到她被調查時的焦慮與恐懼,更沒有人關心像她一樣的科學家的心理問題和精神危機。

科學家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他們是偉大也是獨孤的。他們致力於改變世界,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筆者曾接觸過一些科學家,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他們在面對問題時同樣需要傾訴,在遭遇挫折時需要安慰,在面對不公時需要支持。

吳瑛的去世引起NIH的反省。今年8月,NIH承認美國政府此前的行動,對亞裔美國人和亞裔研究者「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後果」。NIH目前正與大學和學術組織合作,採取措施修復與亞洲研究人員的關係,但未就其獨立調查吳瑛的行為道歉。

希望美國這項針對華裔人士的「中國行動計劃」不再死灰復燃,也希望越來越多人關注科學家的心理健康,不要給無辜的、單純的他們帶來不確定的風險和造成難以承受的人生代價。

作者:李振,蘇州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