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家長教不出來的數學諾貝爾獎得主 伊朗數學家米爾札哈尼逝世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首位贏得費爾茲獎(Fields Medal)的女數學家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因乳癌於周六(15日)在美國一間醫院病逝,終年40歲。她生前曾在訪問中指出,其父母不強求子女取得成功和成就,為她提供追求學問的良好環境。

伊朗出生的數學家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4年前患上乳癌,其後擴散至骨髓。她7月15日在美國一間醫院病逝,終年40歲。她在2014年贏得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成為首位兼迄今唯一獲頒這獎項的女性。(視覺中國)
小時候的米爾札哈尼對閱讀小說比數學更感興趣。她剛上高中時數學成績亦不理想,後來是她自己在這門學科找到樂趣,才打開致力追求學問的大門。(網絡圖片)

米爾札哈尼好友兼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陽系探索任務前主任瑙代里(Firouz Naderi)寫道:「一盞明燈熄滅了,傷透了我的心……她走得太早了。」他其後在網上寫道:「一個天才?是的,但她也是一個女兒、母親和妻子。」

史丹福大學校長拉維涅(Marc Tessier-Lavigne)形容米爾札哈尼是傑出理論家,她不斷作出貢獻,並啟發成千上萬的婦女追求學習數學和科學。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米爾札哈尼去世令人感到極度悲哀。

米爾札哈尼2008年成為史丹福大學數學教授,2014年獲頒費爾茲獎。主辦單位肯定她對幾何學及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領域、尤其是在於理解諸如球體等曲面的對稱性方面的貢獻。

不少伊朗人在Instagram上載米爾札哈尼的相片悼念。(網上圖片)

家長開明 子女自行追夢

米爾札哈尼1977年生於伊朗德黑蘭。米爾札哈尼兒時夢想是成為一個作家,直至高中時,她喜歡上解答數學問題,才令她一頭栽進數學世界。

米爾札哈尼的成長環境,比不少兒童差。她的童年經歷了兩伊戰爭,但無阻她求學與自學。她說自己能走到獲獎的一步,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她說:「我在一個有3個小孩的家庭長大,我的父母一向都很支持和鼓勵(我們)。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們有一份有意義和有滿足感的職業,但他們不太關心成功和成就。」

我的父母一向都很支持和鼓勵(我們)。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們有一份有意義以及有滿足感的職業,但他們不太關心成功和成就。
米爾札哈尼

睇小說看電視 望出個未來

她說:「最令我興奮的娛樂是看小說,事實上,我會讀所有我找得到的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追求(學習)數學,一直至我高中最後一年。」她優秀的閱讀能力,對其日後從事研究相當有利。

米爾札哈尼愛看書,包括關於19世紀荷蘭名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生平的小說《Lust for Life》。

她也很愛看電視,但不是肥皂劇。她喜歡看傳記節目,例如現代科學之母居禮夫人(Marie Curie),以及名作家與教育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這些偉人堅毅不屈的精神感染米爾札哈尼,令她立志幹一番事業。

米爾札哈尼(右三)2014年獲頒費爾茲獎,從時任韓國總統的朴槿惠(左三)手上接過獎項。(視覺中國)
你得下點功夫與努力,才能看見數學的美。
米爾札哈尼

自稱搞慢數學 專挑戰高難度

史丹福大學發文悼念米爾札哈尼時引用故人的說法。她自稱是一名慢數學家。舊同事都說,米爾札哈尼面對其他人不能或不會處理的難題,總是雄心勃勃、堅定不移,而且毫無懼色。

米爾札哈尼甚至不會挑易走的路去行,而是埋首棘手的問題。她應對問題的方法,是在一大張白張上寫字,在圖畫旁邊寫公式。米爾札哈尼的幼女曾形容,媽媽的筆記像繪畫。

她在一個訪問中指出:「我(在研發新的數學證明時)沒有任個特別方法……情況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然後運用我所有的知識、一些新的技巧,還有一點好運,就可能找到出路了。」

她曾在接受另一記者訪問時說:「你得下點功夫與努力,才能看見數學的美。」

呼籲學生 「給數學一個機會吧」

有學生視數學如洪水猛獸,少女時期的米爾札哈尼雖然未達這程度,但也曾在數學課中經歷掙扎。她的數學老師不認為她特別有天份,這打擊了她的信心。

米爾札哈尼說在那段時期,她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她。老師的評語令人沮喪,她對數學就失去興趣了。她曾在接受《衛報》訪問時指出:「在我的中學生涯中,有幾年數學成績很差。我就是沒有興趣想它(數學)。」

翌年她上高中二年級,遇上一位較懂得鼓勵學生的老師。她其後表現脫胎換骨,更參加全國比賽,開始與數學談戀愛了。

米爾札哈尼表示:「我知道(人們倘對數學)沒有熱情,它看起來可以是毫無意義和冷冰冰的。惟數學的美麗只會向更有耐性的追隨者展示。」她說:「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數學家,但我相信許多學生不曾給數學一個真正的機會。」

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數學家,但我相信許多學生不曾給數學一個真正的機會。
米爾札哈尼

(中央社/衛報/quantamagazine.org/史丹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