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歐洲25國216城 中歐班列如何助力亞歐大陸商貿文化共繁榮?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中歐班列,2011年從中國重慶開往德國杜伊斯堡,開啟中歐經貿文化交流新征程。如今,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6個城市,運輸服務網絡覆蓋歐洲全境,形成了貫通亞歐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

近期,羊城晚報記者走進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和地區(下稱「沿線國家和地區」),繼續解密這支「鋼鐵駝隊」助力亞歐大陸商貿互通有無、文化共榮共生的故事。

絲路變通途。中國的電子產品、衣服鞋帽、茶葉特產被運往歐洲多地;波蘭的牛奶、德國的汽車、西班牙的火腿也走進了更多中國家庭。經過亞歐大陸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努力,中歐班列煥發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奏強音。中歐班列馳騁不息,也有力推動中歐政治、經貿、文化交流。當前,中國正攜手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繁榮班列、共享班列和人文班列,奏響合作共贏交響曲,構建和平、繁榮、開放、創新的文明之路。

一趟趟中歐班列,鋪就「一帶一路」新通途。(羊城晚報)

互通有無:中國品牌在亞歐市場熱銷

中亞,哈薩克斯坦。在有「蘋果之城」美譽的阿拉木圖街上,奇瑞、江淮、比亞迪、哈弗等中國品牌汽車來回穿梭,成為這座雪山腳下城市的獨特風景。這些汽車中,有不少是坐著中歐班列來到阿拉木圖。

東歐,白俄羅斯。在位於首都明斯克市的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附近,中國人劉貴賓開了一家中國食品商店。海天醬油、白象方便麵、網紅辣條…「中國特產」在當地頗受歡迎。劉貴賓在白俄羅斯生活15年,已經開了3家店,還有一個300平方米的超市正在裝修。

西歐,德國。在「義新歐」中歐班列集散中心,西郵物流公司歐洲段鐵路運輸及清關業務的負責人王欣,正在為一批光伏產品清關做準備。「德國使用的光伏板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王欣介紹,在屋頂安裝一套中國生產的光伏系統,是德國家庭這兩年興起的潮流。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是德國光伏儲能產品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德國進口的光伏儲能產品中87%來自中國。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超過7.3萬列。(羊城晚報)

從零食到汽車再到光伏板,中歐班列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互通有無的重要「渠道」,而「中國製造」所到之處,也在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心中留下了「時尚」 「質量好」「值得信賴」的印象,進一步打響了中國品牌的名氣。

「我們近期正在籌劃開一條從廣東到波蘭的全程時刻表班列,全時刻表列車能將運輸時間縮短至12天左右,讓廣東製造更快更及時送至沿線國家和地區。」中鐵集裝箱歐洲子公司總經理張文介紹。

面對中歐班列送來的滿滿噹噹「購物車」,德國杜伊斯堡市中國事務專員陶逸泊不由得感慨:「杜伊斯堡所在的魯爾區,中國商品幾乎覆蓋了所有的消費領域。 」

煥發活力:工業老城轉型成「中國城」

在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古老的工業城市杜伊斯堡靜靜佇立。它是老牌重工業區魯爾區的核心城市之一。數百年的發展積澱,杜伊斯堡見證了煤炭「黑金」時代的崛起與衰落,並一度面臨著轉型與發展的瓶頸。

德國,杜伊斯堡。(維基百科)

中歐班列的到來,讓杜伊斯堡找到了轉型方向,也煥發了「第二春」。

2011年3月19日,首趟「渝新歐」專列從重慶駛向德國杜伊斯堡,這標誌著中歐班列正式「起跑」。中歐班列激活了這裡因重工業留下來的內河航運、鐵路和公路運輸網絡。隨著中歐班列從「由點連線」「由線織網」,杜伊斯堡也由此贏得發展先機,獲得新的轉型動能。

「我初次到杜伊斯堡開展科研和任教是2011年。當時,杜伊斯堡在德國還算不上大城市,在中國的知名度也不高。」曾在杜伊斯堡工作多年的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遠說,中歐班列開行前,杜伊斯堡很少有中國企業、中餐館、中國商店,但隨著中歐班列開行,各方面的交往都加強了。

杜伊斯堡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更有了一個響亮的稱號——德國的「中國城」。

「中歐班列+海外倉」供應鏈新模式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羊城晚報)

「『中國城』這個稱號是德國媒體首先提出的。」在有著上百年曆史的杜伊斯堡市政廳內,陶逸泊向羊城晚報記者講述了杜伊斯堡與中國的情緣。原來,早在41年前,中德之間的第一對友好城市就誕生在杜伊斯堡和武漢之間。此後,隨著中歐班列的到來,杜伊斯堡與中國多地在經貿、文化、科技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甚至連中國事務專員這個職位都是為對接中國業務而專門設置的。

8月,羊城晚報記者來到杜伊斯堡,在火車汽笛聲和卡車轟鳴聲中,感受了這座國際物流樞紐城市的繁忙活躍——

在碼頭場站,一個個來自中歐班列的集裝箱被機械臂夾起,整齊碼放。隨後,它們被裝上駁船,沿著萊茵河南下至法國、瑞士,北上至荷蘭、比利時。同時,6條高速公路在此交會,卡車可將貨物送至德國乃至西歐全境。

「中歐班列+海外倉」供應鏈新模式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羊城晚報)

隨中歐班列到來的,還有中國企業。據陶逸泊介紹,在杜伊斯堡落戶的中國企業已經超過120家,而2014年只有40家。中歐班列讓世界重新認識杜伊斯堡,也為杜伊斯堡帶來新的血液、新的投資。

民心相通:牽手更多國際友城

「與空運、海運不同,中歐班列是在陸地上跑。當它駛過沿線國家和地區時,會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給當地人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有助於沿線民眾更好了解中國的發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特殊且厚重的。」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杜春國說,「中歐班列的到來,讓更多杜伊斯堡市民重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並愛上中國。」

文化的交流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的。去年,杜伊斯堡舉辦的「中國節」在3天時間內吸引了超過20萬民眾參與。「據我在現場的觀察,來參加『中國節』的以外國人為主,他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王欣表示。

工作人員在西郵物流杜伊斯堡海外倉作業。(羊城晚報)

而在不久前的6月,一年一度的趣味龍舟賽在杜伊斯堡內港舉行。中外民眾同場飛槳逐浪、共敘友誼。「這項活動已經融入當地民眾的心裡,他們進一步感受了中國的端午節文化。」杜春國認為,龍舟比賽體現的是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特別契合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所有的人在一條船上要一起去努力。

中歐班列深化了沿線國家及其節點城市之間的務實合作和人文交流,越來越多的中歐班列境外節點城市與中國主要開行城市建立了國際友城關係,為中歐之間文化傳播和交融創造了更多機遇,已成為中國與歐洲合作發展的重要橋樑。

「除了杜伊斯堡,德國北威州的很多城市,比如說杜塞爾多夫、科隆、埃森等,他們都與中國的城市建立起了友好關係。」杜春國表示,友城關係的建立、地市之間的合作,對於加深中德兩國的友誼,拓寬兩國的經貿和人文交流渠道有重要意義。

德國杜伊斯堡港整齊碼放的各色集裝箱。(羊城晚報)

共榮共生:拓展更多合作領域

依靠中歐班列這條紐帶,中國同歐洲各國的人才合作和科技交流也日益增多。「會中文的德國人現在很吃香。」張文表示,中歐班列帶動不少中資企業在杜伊斯堡落地,又懂物流又會中文的德國人變得非常搶手。

在「中國熱」「漢語熱」不斷升溫的背景下,僅杜伊斯堡所在的北威州,已擁有4所孔子學院,成為德國漢語教學推廣和中德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杜伊斯堡當地也在致力建立中德雙語的幼兒園和中學。

修讀學前教育專業的王曉夢,居住在白俄羅斯20多年。她憑藉著語言優勢,為在白俄羅斯的華人華僑提供服務,如今已成為白俄羅斯華僑華人協會會長。近年來,她更是致力於在白俄羅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德國孔子學院開展的中國文化推廣活動,吸引眾多當地居民體驗。(羊城晚報)

「去年我把中國電影《我的姐姐》帶到白俄羅斯的電影節上,獲得了3個獎項。很多白俄羅斯人看完電影后表示很感動,他們透過電影這種介質不斷了解中國的魅力。」王曉夢還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目前中白兩國正在啟動合拍電影項目,「8月底就會有第一批劇組人員到白俄羅斯勘察情況」。她認為,這幾年是中國電影文化市場在白俄羅斯發展的窗口期,國漫等題材的中國電影很受當地人歡迎。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白兩國的合作日漸加深,王曉夢最大的感受就是「腰板挺直了」。「白俄羅斯人開始看到真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很多去過中國的人對中國的評價都非常高。中國的基建項目、商品貿易、美食文化等也在慢慢影響白俄羅斯,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商機。」王曉夢提到,「每次出門看到中國的基建項目,我都充滿自豪和驕傲。」

唯有合作才能共贏。「近5年來,我們與中國院校簽署了25項教育和科技合作協議。」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校長伊戈爾·沃伊托夫表示,白俄羅斯與中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已經十分頻繁。今年以來,伊戈爾·沃伊托夫更是多次到中國參加交流活動,推進中白兩國關於鐵路等相關專業的合作辦學。

位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的華為歐洲總部。(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26日,伊戈爾·沃伊托夫在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針對交通運輸、軌道交通、汽車、信息工程技術、土木工程等雙方均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專業展開合作。

「白俄羅斯正在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十分重視物流、電動汽車等領域的人才。」伊戈爾·沃伊托夫表示,中白兩國合作辦學將能培訓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遠:中歐班列已產生一定的溢出效應,當前應進一步互聯互通、擴大合作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相連相通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如何進一步實現互聯互通、擴大合作?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遠,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帶一路」 通過基礎設施硬聯通和經貿投資,帶動了各國理念、政策、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人文合作與民心交流。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遠。(羊城晚報)

李遠特別提到,2011年開通的首條中歐國際班列,連接了中國城市重慶和德國城市杜伊斯堡,曾在杜伊斯堡生活7年多的他,開展了多個相關研究項目,「我們發現中歐班列不僅對當地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還有一定的溢出效應」。

積極影響愈發顯著

「過去10年,中歐班列在歐洲多個城市生根發芽。隨著班列的常規化,貨源種類及價值的不斷增加,其影響在一些重要節點城市愈發顯著。」李遠曾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專家團隊,就中歐班列對節點城市的影響展開系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歐班列給節點城市帶來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即更加活躍的企業活動、更多相鄰區域的聯動、更高效的跨境陸路運輸。

「中歐班列的發展顯著促進節點城市的總體就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有效拉動了當地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需求。」李遠表示,中歐班列對節點城市就業的影響具有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即節點城市相鄰區域的就業也同期增加。

「中歐班列+海外倉」供應鏈新模式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羊城晚報)

李遠還提到,隨著中歐班列物流的進一步優化、集結中心的籌建,以及沿線國家和地區對於中歐班列的重視程度提升,未來幾年,中歐班列節點城市在先發優勢的基礎上,可能會進一步吸引中歐相關企業入駐,進而對當地經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抓住機遇合作共贏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全球合作、互利共贏的代名詞,成為全球經濟大融合以及人類共同進步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遠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和成果從亞歐大陸擴展至全球,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實施有效的硬件、軟件對接,把中國發展與其他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打造新的發展空間,創建新的發展引擎,實現了各國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前所未有地推動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互相學習、彼此借鑒,創造性地開啟了人類文明共同創建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階段。」李遠表示。

李遠特別提到,中歐班列不僅對當地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還有一定的溢出效應。(羊城晚報)

當前,世界上出現「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全球環境更加複雜,國際合作不確定因素增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新挑戰。對此,李遠認為,在新形勢下,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和平與發展具有更加強烈的需求,「互聯互通」與「擴大合作」變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李遠進一步提到,一方面,「一帶一路」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理想方案,推動各方建立起命運共同體,為破解全球發展困境和安全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徑。中國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向世界表明,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的承諾不是空話,中國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另一方面,為實現中國內政外交的長遠發展目標,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也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當我們面對外部挑戰時,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李遠認為,環境越是困難,中國越要積極肩負起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任,發展全球互聯互通,擴大全球開放合作,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