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全球供應鏈變革 一文睇清中歐班列強在哪?
2000年前,一列列駝隊運載著金屬陶瓷、茶葉布匹行至西域城邦,換回金銀瑪瑙、藥材香料,創下商貿輝煌,寫就「絲綢之路」傳奇。
如今,一趟趟中歐班列運載著電子產品、汽車配件、家居燈具向西駛去,帶回哈薩克斯坦麥麩、白俄羅斯鉀肥、德國啤酒,續寫絲路故事,鋪就「一帶一路」新通途。
國際貨代紛紛登場,大小企業爭吃螃蟹……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歐班列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促進亞歐經貿往來的新引擎,亦是全球供應鏈的試驗場。截至8月18日,中歐班列中國境內已鋪畫時速120公里的中歐班列運行線86條,有6個口岸,形成東、中、西三大通道,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6個城市,逐步「連點成線」「織線成網」,維護著國際產業鏈的穩定通暢。
被稱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連接起了中國與中亞、歐洲的廣袤市場。日前,羊城晚報記者循著中歐班列的足跡一路向西,探訪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德國等重要站點,記錄了中歐班列開行帶來的發展紅利,解密了中歐班列運行背後的豐富故事。
陸港崛起 內陸城市站到開放前沿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兩端,中國與歐洲遙遙相望,橫貫東西的中歐班列,翻山越水穿戈壁,將亞歐大陸緊緊連在一起。
今年以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萬列,發送貨物108.3萬標箱。如果把運輸的集裝箱排列起來,總長逾5000公里,相當於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到德國柏林的直線距離。
新疆阿拉山口,當地古語中意為「花色」。曾經乾旱荒涼的阿拉山口,因為中歐班列的到來,這裡搖身一變成為以進出口貿易、加工業、中轉貨物為主的口岸新城。如今,阿拉山口的鐵路發展多點開花。截至目前,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通行中歐班列線路累計達109條,可直達哈薩克斯坦、德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
從事貨運代理的哈薩克斯坦商人葉爾江,負責提供中亞及俄羅斯鐵路運輸付費物流服務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全境公路運輸和代理清關服務。他的公司享受著中歐班列紅利不斷發展,目前僅中國進口貨物代理業務費用一年就達1億元人民幣。「廣東生產的電子產品、配飾、家具等在中亞市場很受歡迎。」葉爾江說。
坐落在歐亞運輸走廊的十字路口、身為內陸國家的白俄羅斯,是連接亞歐大陸至歐盟及大西洋港口的重要鐵路運輸樞紐,也是中歐班列重要的過境國。來自白俄羅斯鐵路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通過鐵路運輸向中國出口的白俄羅斯產品數量同比增加了一倍。
眾所周知,海洋運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經貿秩序也由此奠基。然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海洋運輸主導的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中歐班列的開行,讓內陸城市得以站到開放的前沿,讓內陸國家得以與中國直接握手。
「中歐班列為中白進一步擴大雙邊貨物貿易注入定心劑,為保障貨物快速通行入境保駕護航。」中國駐白俄羅斯大使謝小用表示,中歐班列作為全天候、大運量、綠色低碳、暢通安全的跨境交通運輸走廊,為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出了卓越貢獻。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超過7.3萬列,發送貨物690萬標準箱,超過100個國內出發城市,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6個城市。如今,這趟「鋼鐵駝隊」運送貨物貨值佔中歐貨物貿易的比重逐年提升,從2016年的1.5%增至2021年的8%,為沿線國家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給世界經貿往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穩供應鏈 企業運轉更加高效順暢
8月11日20時04分,霍爾果斯鐵路口岸,工作人員李鵬正在確認一列剛剛到達的中歐班列的信息。他需要在6個小時內完成這趟班列的海關和鐵路報批、登記和放行。完成所有檢驗後,這列中歐班列會在8月12日17時18分駛離口岸,繼續前往白俄羅斯的科里亞季奇車站。
這列中歐班列55個貨櫃載著來自各地的產品,貨運代理公司是來自廣州的大順發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該貨運代理公司總監許鴻展說:「8月28日,我們還有一趟中歐班列從廣州國際港開往白俄羅斯,其中有8個貨櫃是電視機。」許鴻展表示,在白俄羅斯,除了輕工業製品外,產自廣東的電視機、空調等電器賣得尤其好。
「廣東是中歐班列的重要貨源地。」廣物國際物流副總經理鄧國縣表示,由廣東生產製造的家電、手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貨值高,中歐班列具有的運輸穩定性、安全性和時效性,很好地滿足了這些貨物的運輸需求,已經成為「廣貨廣出」的重要載體。
供應鏈的穩定是企業正常運轉的命脈。吳國是廣東一家中歐班列運營公司的高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他是國際物流方面的專家。他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中歐班列填補了原本物流運輸體系的空白,讓企業除了海運、空運之外,有了「第三種選擇」。而這種選擇,不僅時間相對海運更快、價格相對空運更低,更關鍵的在於班列化的開行讓供應鏈運輸更加穩定。
海洋之外、天空之下,中歐班列在歐亞大陸「世界島」上構建了一條全天候、大運量、跨大洲的運輸新通道,讓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得到了有力保障。
舉例來說,在過去的新冠疫情期間,空運和海運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一度停運,然而中歐班列卻一路逆勢上揚。2021年全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5萬列,同比增長22%;發送146萬標箱,同比增長29%。
多位從事國際貨物代理的受訪者表示,在中歐班列開行之前,貨物如果走海運,不僅要花費更長時間,還要提前備足近兩個月的庫存以滿足生產所需。如今,中歐班列讓高貨值產品有了更多運輸選擇,也有效降低企業的庫存、減少了資金佔用率,讓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獲得更多隱形效益。
分銷變革 打通出海「最後一公里」
對於跨國供應鏈來說,中歐班列的存在並不止於「穩鏈」。它帶來的全球供應鏈變革,才是其試驗場的引力所在。
曾在歐洲做食品生意的寧濤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以前,許多像他一樣的進出口商把海運這個選項根深蒂固地印在腦海裡,一個多月的海運日程深深影響著企業生產節奏。如今,中歐班列的存在讓企業生產週期得以縮短,不管原料採購還是成品運輸,都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也加快了產品的市場反應速度。
「這意味著,我們與市場的距離更近了。」寧濤說。
距離拉近,還在於中歐班列打通了絲路「最後一公里」。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解釋稱:過去靠海洋運輸組織出口貿易一般需要7至8個環節,中國的企業只能掌握前面的生產和裝運2至3個環節,後面的環節往往與中國供應商無關。而中歐班列開行之後,鐵路線可以直接延伸到對方工廠、批發商的倉庫裡,中國供應商可以藉此「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與歐洲客戶進行更加深入和緊密的交流合作。
黃奇帆還指出,中歐班列帶來的這種分銷體系的重大變革,疊加中國跨境電商平台的快速崛起,正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孕育著新的增長極。依託於中歐班列,中國企業可以在班列沿線國家佈局海外倉,在當地建立能夠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分銷體系,增強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近郊,中國與白俄羅斯共建的中白工業園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標誌性工程。該園區開發公司副總經理任飛說,白俄羅斯政府已經批准在中白工業園建設鐵路場站,預計到2025年,中歐班列貨物可以直接抵達中白工業園區。
在距離杜伊斯堡DIT場站300多米的中歐班列集散中心,西郵物流公司歐洲段鐵路運輸及清關業務負責人王欣指著倉庫裡琳瑯滿目的箱子說,中歐班列抵達德國後,裝有散貨的集裝箱會被送到這裡,完成拆櫃和清關操作後,再通過西郵物流自有卡車隊伍送至當地批發市場、企業工廠等,完成「中國製造」出海「最後一公里」配送。
據介紹,總部位於深圳的西郵物流是歐美中大件跨境物流頭部企業,目前在歐美已擁有27個全自營海外倉。就在今年6月份,西郵物流杜伊斯堡海外倉再次吸引大眾注意,其杜伊斯堡海外倉正式掛牌「義新歐」中歐班列德國集散中心。這也意味著,「中歐班列+海外倉」供應鏈新模式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高水平開放是雙向的。更近距離的對接,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如今,在中國的電商平台上,「白俄羅斯國家館」十分受捧,通過電商直播,源源不斷的白俄羅斯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送到中國消費者手中。
多式聯運 中歐互惠紐帶越拉越緊
「現在,中歐班列越開越多。」指著辦公室牆上兩米餘寬的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示意圖,吳國說,依託於中歐班列,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正逐漸形成。
「中歐班列西通道不僅是一條鐵路幹線,也是多式聯運走廊。」中國駐阿拉木圖總領館商務參贊呂安琪說,哈薩克斯坦是中歐班列西通道的必經之地。途經哈薩克斯坦的中歐班列,北線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南線通過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或經土庫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抵達歐洲各地。
白俄羅斯國營物流企業Beltamozhservice在白俄羅斯境內也依託於中歐班列開展了多式聯運。該企業第一副總經理亞歷山大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目前和中國相關的運輸業務占公司總量的比重已超過30%,其中,部分集裝箱通過汽運、海運等聯運方式送往歐洲各個國家和地區。
中歐班列的多鏈升級,把歐洲與中國互惠的紐帶拉得更緊。從波蘭最大的鐵路樞紐羅茲到德國最大的內河港口杜伊斯堡,再到英吉利海峽水下隧道彼岸的倫敦口岸,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歐洲貨運重鎮,如今都可以經由中歐班列通過不同的聯運方式與廣東相連。
「東盟產品要進入到中亞或歐洲,形成海鐵聯運,廣東將是最便利的選擇。」中裕冠中亞資源集團董事長李天濤認為,廣東是東盟產品轉口貿易最便利的地方,「海鐵聯運」將是廣東在「新絲路」上的新優勢,擁有更廣闊的市場。
如果說,中歐班列呼嘯而過牽起亞太、歐洲多個經濟圈的故事是一部大電影,那麼參演這部電影的主角,既有惠普、寶馬、美的等知名企業,也有來自國際供應鏈的一線從業者。他們不斷思變,紛紛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一起牽手推動著這項偉大事業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中歐班列有望串聯起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
8月3日凌晨2時,滿載貨物的X8003次中歐班列從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站發出,駛向德國漢堡。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看來,中歐班列的開行讓原先少有港口的西部地區有了「走出去」的通道,鐵路這一新型供應鏈模式在助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西部地區更好地融入我國新型對外開放格局中。
「原先更多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外貿興旺,但中歐班列走的是鐵路,這讓西部地區也成為對外開放前沿。西部地區可以藉助鐵路站點直接在當地設立生產區,再通過新絲路走出去。」林江認為,西部地區有機會成為新的製造業中心。
林江表示,隨著中歐班列的開行,東西部有望實現新的區域融合模式,通過空間佈局打造新型產業鏈,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目前的鐵路網已經十分發達,我們在擁有一定基礎條件後,需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數據交彙來推動勞動力和資本融合,進而推動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
此外,林江表示,隨著中歐班列的不斷發展,傳統貨運代理公司也迎來了新挑戰,精準尋找生產來源地和供應商的「點對點」模式深層次改變了貨代運營模式,貨運代理業務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
中歐班列在亞歐大陸上馳騁,為物流、貨代、製造業等領域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經貿往來增加新的可能性。林江表示,這一模式或能將我國的過剩產能轉移到部分中東、東歐國家,騰出更多空間發展先進製造業,並藉此拓展我國對外經貿關係的窗口,建立起「中國朋友圈」 。但與此同時,我國外貿企業和製造業企業需要尋找新的規模經濟,為迎接新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