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器」 散裂中子源二期下半年動工建設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一期已完成九輪開放運行,完成課題一千餘項
羊城晚報訊 記者文聰報導:大裝置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國之重器」。記者19日從東莞市發改局獲悉,散裂中子源二期已批復立項,今年下半年可動工建設;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正在申報立項當中。目前已投入運行的散裂中子源一期完成了9輪開放運行,完成課題一千餘項。

中國散裂中子源展廳加速器。(羊城晚報)

全球註冊用戶超過4300人

坐落於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被稱為「超級顯微鏡」,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解決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動工;2018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一期工程主要建設1台8千萬電子伏特的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1台16億電子伏特的快循環質子同步加速器、2條束流運輸線、1個靶站、3台譜儀及相應的配套設施和土建工程。

據東莞市發改局介紹,今年該局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建設目標和任務,著力提高松山湖科學城的集中度、顯示度,加速大裝置集聚。已投入運行的散裂中子源一期完成了9輪開放運行,全球註冊用戶超過4300人、完成課題1000餘項,在《科學》等頂級期刊發表文章60餘篇,在新型鋰電池材料、航空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散裂中子源展廳加速器。(羊城晚報)

共同推進8條合作譜儀建設

中國散裂中子源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處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自運行以來就與港澳科研機構、高校保持著密切合作,科學成果覆蓋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學等多個前沿交叉領域,並不斷吸引先進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人才落戶大灣區。

「在家門口做實驗,太方便了。」對於中國散裂中子源帶來的利好,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有著最為直接的感受,如今每次做實驗,他不再需要向國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請機時,實驗效率大大提升。黃明欣團隊研發的是「超級鋼」,一塊1平方厘米大小、厚1.5毫米的「超級鋼」樣品可以承受3噸的重量。借助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儀發現的微觀原理,為持續改進這種鋼的斷裂、韌性和腐蝕性等問題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目前,散裂中子源在積極推進二期建設的同時,正加緊與東莞理工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工信部電子五所、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同推進8條合作譜儀建設。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