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出魚肉? 浙江大學:17天長成,與自然魚肉別無二致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魚肉都可以3D打印?日前,浙江大學聯合大連工業大學對外宣布,通過幹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構建技術,成功合成國內首個厘米級細胞培養大黃魚組織仿真魚扒。

浙江大學介紹,科研人員以大黃魚為研究對象,分離出具有高傳代能力的肌肉、脂肪幹細胞,並通過調控兩種信號通路誘導肌肉幹細胞分化。同時,基於可食用凝膠改造仿生建構魚肌支架,三維培養肌纖維束,成功實現組織狀細胞培養魚肉的製造。

耗時17天長成,由細胞培養的大黃魚肉與同類自然魚肉別無二致,味腥、色白、質彈。(微信公眾號@浙江大學)

浙大團隊發現,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佔普通大黃魚肉固形物成分的八成以上,於是從大黃魚軸上肌和腹側體腔脂肪中篩選分理出肌肉幹細胞和脂肪幹細胞,作為細胞培養魚肉的「種子」,並將其放到培養基內培養。

隨着肌肉細胞的生長、分化,愈來愈多「魚肉泥」產生,但肉泥是無固定外形的鬆散細胞團,並非大家認知中的魚肉組織結構。

為了將「魚肉泥」變成魚扒,浙大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徐恩波副研究員通過構建生魚塊數字化結構模型,打印支架模擬天然魚肌肉組織。

研究團隊用3D打印出魚扒。(微信公眾號@浙江大學)

魚肉在3D支架中的生長,肌肉細胞則沿着3D打印的仿生結構有規則的生長,形成三維培養肌纖維束,產生類似自然魚肉該有的結構和紋路。

研究團隊通過調整配方,降低打印溫度,並採用可食用膠體材料,實現了仿生生長。後續,浙大團隊通過注入脂肪細胞,便可組裝成一塊組織狀的細胞培養魚肉。

經過對培養魚扒的外形,其中細胞數、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的比例、硬度、粘性、彈性等特徵作對比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培養魚扒與真實大黃魚的肌肉組織十分相似。

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未來食品實驗室主任劉東紅教授稱,這項技術或將為解決人類餐桌肉品和動物蛋白供應提供更為廣闊的支撐,並對海洋魚類資源的保護有着重要意義。

經進一步分析,科研人員發現細胞培養的大黃魚肉與同類自然魚肉別無二致。(微信公眾號@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