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率先轉戰復工 看待「清零」宜實事求是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3月25日,湖北省除武漢以外正式「解封」,而武漢則將會在4月8日「解封」。重災區封鎖1個月後,經過舉國上下全力動員,內地終於進入「復員」階段,標志防疫工作已收得相當成效。

考驗政府能力和社會反應

比較世界各地,防疫要有成果,不外乎要看政府能力和社會反應兩方面。在政府一方,官員一則要發出適當警告,提醒各界要有防疫準備,二是確保醫療系統不崩潰,進而有能力分流治療輕重症者,三是一旦出現緊急狀況,要即時大刀闊斧地執行隔離令,以至全民禁足。

由1月23日武漢封城起,內地官僚系統迅速反應,小至強制戴口罩,大至隔離一省近6千萬人,全國上下保持公共秩序,國民溫飽未受影響,其間更調配大量人力物力至湖北重災區,配置數萬醫護人員,建造重症醫院和輕症收容所,在兩個月內處理6萬多確診病例,而湖北外病患數目亦在2萬多止步。

1月27日,李克強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看望慰問醫務人員。(新華社)

至於社會反應,疫情受控地區的表現都很一致,主要是全民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停工停學停產其間遵守指示,並且就履行公民責任互相監督,以期盡快壓下病例增長。就這方面而言,14億國民確實已堪稱模範,社會各界大致齊心防疫,努力換得如今相對安全的復工環境。

經濟活動回復略多於6成

話雖如此,數千條病亡人命不可以被輕輕帶過,況且以萬計康復者可能還有後遺症,而折騰了兩個月的企業和打工仔,對生計前途亦不無憂慮。封城前各級機關漏報瞞報、箝制言論和互相卸責,全部均紀錄在案,而即使在動員之後,幹部濫權、粉飾太平和喪事喜辦等等亦時有發生,引發一場又一場公關災難。

內地最早出現有紀錄大規模爆發,亦最早嘗試結束防疫模式,但承受過巨大損失後,官民均小心翼翼,不敢過急完全恢復常態,以免疫情死灰復燃。英國《金融時報》根據耗煤量、交通擠塞、電影票房等指標,以今年1月1日為標準,顯示迄至3月25日,中國經濟活動恢復略多於6成。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

有鑑於海外疫情大爆發,而國內疫情未完全告終,防疫與經濟之間總會有取捨,需要找到一個平衡,而「恢復6成」是否就是均衡點呢?縱觀全球各地,身處爆發期的意大利和法國執行「湖北式」全域隔離,疫情較穩定的港澳台也要犧牲產業,餐飲戲院旅遊零售均受嚴重打擊。

李克強:須防治「無症狀感染者」

兩相比較,至少內地疫情率先受控,應有較大空間推高均衡點。按官方數據,每日新增病例只有雙位數,絕大部份為境外輸入,而政府新近已暫停外籍人士入境,據此理應可增強社會信心。可是驟眼看網上輿論,對於相對少量病例增長,網民依然非常緊張,仿似必須「清零」才可謂安全。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在疫情高峰期,官方論述以「壓下病例增長」為主旨,「14日內無新增病例」猶如鐵一般準則。可是一旦進入曠日持久的緩和期,有鑒於海內外疫情未定,以「清零」為恢復常態為前提,又是否矯枉過正呢?官方「武漢疫情分析小組」便於近日表示:公眾需對零星病例出現保持「容忍度」。

國民要實事求是地面對「可能長期存在」的疫情,而官方也需要實事求是地鞏固民心,才有望推高防疫均衡點。總理李克強便接連重申,禁止幹部為「清零」而瞞報漏報更點名要求防治「無症狀感染者」。現時「無症狀病例」不計入確診,並且毋須公布,不過其有紀錄數目都可能以萬計,所以引起外界關注。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