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華為,突如其來的風暴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大象踩了你一腳,你可以踩回去。這是中國大陸網友對於華為公司12月3日所發聲明充滿反諷的評價:真是好「公平」啊!

華為聲明的核心部分是:「華為有權利,也有義務,並基於事實,對於涉嫌違法的行為向司法機關舉報。我們尊重司法機關,包括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的決定。如李洪元認為他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我們支持他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包括起訴華為。」

這份聲明所針對的事件是:華為前員工李洪元2018年初離職後獲30萬元人民幣離職金,但沒有拿到此前獲口頭承諾的年終獎,向法院提起訴訟,但隨後反被華為舉報敲詐勒索,公安部門將李洪元羈押了251天,日前無罪釋放,他獲得國家賠償10萬元。

網絡上有評論戲稱,這個故事是出身985(畢業於中國名校),工作996(每星期上班六天,每天工作時間早晨九點到夜晚九點),離職251,投訴404(互聯網中被屏蔽的網頁常常會顯示「404」,此處指投訴無門)。

華為對其前員工李洪元的做法招致海量「差評」。(新華社)

如果說「251」的故事以及李洪元仍然對華為總裁任正非充滿崇敬、想要當面一談的新聞只是讓這起事件成為熱搜,那麼華為的聲明則讓事件成為刷屏爆款——具體地說,是千夫所指的那種。連多家國際媒體都打出了「華為在中國遭遇公關危機」、「難平眾怒,嚴重掉粉」之類的標題。

不過,目前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公共社交媒體平台新浪微博上,有關「華為前員工」等熱搜詞已經成了「未搜索到相關內容」,對於華為海量的聲討幾乎銷聲匿迹,只能看到華為方面的那則聲明。這或許也是一種中國特色:不論名人、明星還是名企,凡是遇到負面消息,相關貼文「跑路」或「死亡」的速度,比獐子島的扇貝還厲害。

作為如今大陸輿論場上為數不多的還在就公共事件發聲的媒體人,《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疑似於2日晚間發微博對華為的聲明進行了解讀——之所以說「疑似」,是因為他的微博上已經找不到相關內容,只在一些網頁中還有互聯網殘存的記憶。在那篇簡短的解讀中,胡錫進顯得有些搖擺不定:李洪元是「弱者」,與商業巨頭打官司談何容易;而華為「也很不容易」,公司「太大了」,「內部管理和對外公關都要儘量規範化」,這種類型的聲明也是「大型跨國公司應對公關危機的通常選擇」。

胡錫進的結論是,你更同情誰,取決於你站在哪個角度。

福州民眾從華為手機專賣店旁經過。(中新社)

相比於2日晚間的曖昧,胡錫進3日發佈的長篇微博,已經明確站在了主流民意一邊,認為華為把此事當成純粹的法律官司,「沒有對公眾的情緒進行有温度的回應」,「輸了『情』」,「無論如何都是讓人遺憾的」。

同時,繼「複雜中國」之後,胡錫進又使用了「複雜的華為」一詞,看來「老胡」此生要與「複雜」不停地量子糾纏下去。

如果華為的聲明在法律上「無懈可擊」,在其他方面是不是隻是令人遺憾?內媒《澎湃新聞》的特約評論員給出了完全相左的意見,認為聲明中「華為支持他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包含着「御賜」的姿態,如果不是「擁有系統性代表身份的機構或代言人」,斷然是不能說出隱含有「平身」、「賜座」之意的話。

即便不能要求一個公司要做到多麼謙卑(雖然很多公司嘴上這麼要求自己),至少不能用「君臨天下」的口吻對公共空間說話,「遠遠高於市場的自我定位」恐怕非常不合適。發聲明的要點在於「把自己的事說清楚」,別人有沒有違法,有沒有運用法律武器的權利,要不要起訴誰,都不是當事公司自己的事,「如果你認為這些都在你權力範疇內,那麼你不但是對自身定位有所誤解,肯定也對社會制度有所誤解」。

華為此次危機公關被認為非常失敗。(VCG)

而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所轉載的一篇地方官媒的評論代表了更為大眾的觀感:司法機關都還李洪元以清白了,華為卻依舊擺出一副「不服就來告」的傲慢姿態,這是典型的「拿法律作擋箭牌」。正如一些評論者所言,如果信服司法機關的裁定,華為理應道歉;如果不信服,華為自己才應該是繼續向上一級執法、司法機關表達權利和義務的一方。

從目前媒體與自媒體上披露的細節來說,李洪元有錄音筆,有檢察院不予起訴的決定,有國家賠償;華為方面則存有太多疑點:第一次報案的「涉嫌泄密」查無實據,兩週後重新報案為什麼變成敲詐勒索?為什麼華為被「敲詐勒索」後還為李洪元的離職金繳税?為什麼與李洪元談判年終獎的華為前HR何承東在案件偵辦過程中推翻了口供?

更何況,此事件已經佔用了公共資源,甚至涉嫌過度或過分「使用」公權力系統資源,華為難道不應該準確而詳細的披露事情的起承轉合嗎?如果只是要表達一下「傲嬌」,那還發什麼聲明?不發聲明才是最「傲嬌」的。

福州一展會上華為展區。(中新社)

所以解放軍退役空軍大校戴旭在社交媒體上稱,涉事各方都欠公眾一個真相。李洪元訴說的事情經過已經廣為傳播,華為作為當事方,有權利也有義務把話說清楚。明明能「有話好好說」,卻又用「懶得跟你說」來掩飾,就不得不讓人懷疑華為是否「利用法律來打壓自己的前員工」。

這也是中國民眾最為擔心的。幾年前爆出身患絕症的博士被華為「掃地出門」,位企業奉獻一生,得病後變得衣食無着,近期又有網易員工生重病後被裁,種種案例雖有令人唏噓的代入感,但只提供了共情基礎。真正讓人們擔心的地方在於大企業「以勢壓人」,甚至「法律成了他們可以『玩弄』的打壓異己的工具」——鴻茅藥酒廠動用當地公安機關跨省抓人的事件還歷歷在目。

深圳龍崗區檢察院此次實事求是的辦案的確彰顯了中國的法治進步,但在硬幣的另一面,華為舉報後執法機關對李洪元迅速羈押,查無實據後華為重新舉報其他罪名,李洪元被繼續羈押,近四個月後李洪元才見到檢察官上交錄音證據然後繼續被羈押,之後有關鍵證人翻供稱「沒有敲詐勒索都是上級指使我這麼說的」,李洪元還是接着被羈押……這種對待方式是否公平,牽涉到執法、司法程序的公開透明,牽涉到公眾對於依法治國的信心,牽涉到「公權力會不會成為一些私權力的『抓手』,來『治』那些『不聽話』的對立面」。

另一方面,公眾對於華為前員工事件的巨大反應,源於華為公司近些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的變化。華為因為其「硬核」的技術積累很多擁躉,更是在中美開啟全面博弈的背景下,因為在技術層面的領先而遭遇美國打壓,「華為」由此成為許多中國人心中能夠寄託家國情感、代表民族精神的品牌。

當華為處於中美博弈的漩渦中心,任正非的應對與處理方式曾被認為很有「帥才之風」。(AP)

特別是自華為副總裁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開始,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以及此前多篇內部講話的內容,都被認為是應對危機的典範。這種應對並不僅僅來源於具體方法層面,更多是以任正非為代表的華為式的格局與高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格局與高度,也是作為大國的中國應該有的自信。此前多維新聞在《華為之路 中國之道》一文中,詳細分析了華為的治理思路與中國今日發展之路的契合,為什麼說華為之路的背後,正是中國發展之道的縮影。

但從此次前員工事件中折射出來的是,任正非多年來強調的「危機意識」並沒有體現在危機公關中,甚至企業的內部管理也出現了「短板效應」——導致李洪元離職(華為不與其續約)的直接原因,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很可能是他向公司舉報逆變電器業務存在高達上億美元的合同造假問題,而近日他向媒體表達想要當面見到任正非的目的,除了解決個人問題,還要向掌門人傳遞一個重要信息:「華為現在內部說假話的風氣比較重」。

事實上,曾有中國知名智庫學者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狼性文化」的副作用:「華為在競爭方式上不太講究,較為『粗暴』,還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對這樣的管理頗為沾沾自喜」。這名學者特別強調,「企業還是要走正路子,總是劍走偏鋒,時間長了根本不行。」

而華為作為一家巨型跨國公司,內部的運轉機器面對曾想要效仿「範睢說服秦昭王」的李洪元,還犯了一個被人詬病多年的「中國式錯誤」:不一定會公開解決問題,但一定要公開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在這個意義上,華為確實與今日之中國很契合,兩者同時處於現代化的進行時,尤其是第五個現代化——「企業和個人有逐利的衝動,這是好事,當企業或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侵佔、損害他人或公眾利益,司法機關應當對之進行處罰,以保證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利益」。

值得多說一句的是,華為面臨的挑戰遠不止如此。根據路透社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白宮方面今年早些時候曾考慮將華為列入美國財政部的「指定製裁名單」(SDN),目前正再次考慮在未來幾個月內將華為列入其中。簡單來說,被列入SDN意味着禁止華為進入美國金融系統,禁止華為用美元進行交易,凍結其相關資產。「就制裁力度而言,這是美國最具殺傷性的制裁武器。」

儘管這是一條尚未被證實的消息,甚至有可能是謠言,但的確是美國在「技術打壓失敗」後可能的選項之一,至少華為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險惡環境可見一斑。這種情況下,華為更需要來自後方的支持,而這種支持並非是天然的、無條件的,就如前述人民網轉載的評論文章所說,「許多民眾支持華為,是因為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技術的進步。只是,華為不要因此而誤判,民眾對技術進步的渴望,並不能替代對法治進步的渴望。一旦兩者發生衝突,會毫不猶豫站在法治一邊。」

「攘外必先安內」,在不同歷史時期,這句話的對錯判斷標準,顯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