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陳冠中:兩地輿論勿訴諸仇恨對立 應理性共生共存
定居北京多年的作家陳冠中日前回港活動,他周二(8日)在浸會大學主持題為「談不完的香港」講座,談及近4個月以來因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一連串衝突,特別是內地與香港輿論的相互作用,認為「仇恨語言」會轉移矛盾焦點並加深彼此誤解。
陳冠中出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在北京生活逾20年,亦曾於台北生活6年,是著名作家、評論家及電影監製,曾擔任出版人和總編輯,以及《號外》雜誌聯合創辦人等,代表作包括《建豐二年》、《盛世》、《裸命》等。
他表示,內地網絡自6月起就有將所有抗爭者視為「暴徒」的趨勢,認為他們都是訴求「港獨」,挑戰國家、內地民眾和中國文化等。不過,他說,那時上街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為了訴求「港獨」,亦非崇尚暴力。內地輿論走向在香港引發一定的情緒反彈,兩邊滋生更多「仇恨語言」,一些內地網民將怨氣放大至整個港人群體,而港人則將矛盾焦點轉移到北京,將仇恨發洩到國家、內地人和國旗上,彼此誤解都在加深。
內地曾有「港粉」群體
對於「中港矛盾」,陳冠中認為,早年內地是有「港粉」群體存在的,其中多數是自小受香港文化影響的廣東民眾,他們日夜收看TVB,甚至連央視都不看。在那時,內地許多人即使未去到「熱愛」香港,但至少未對香港產生消極、負面的想法。
自由行開放之後,很多內地人懷着好感來香港旅行,成為他們人生第一次出境遊,那是一種很美好的景象。然而當時就有香港人因為遊客人數膨脹造成的不便,對內地客態度欠缺友善和包容,他當時就指出,港人應將這類問題向港區政協、人大代表反映,來尋求控制旅客數目等對策,而非撕裂兩地間民眾的感情,破壞內地人對於香港的美好印象。
兩地非「你死我活」
近年來兩地輿論頗有針鋒相對的態勢,互相爭論「香港靠內地」、「內地靠香港」等說法。陳冠中指,兩地並非「你死我活」、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應該理性共生共存,若沒有對方反而是很大傷害,「香港如果沒有與內地合作,經濟一定也會出問題」,就如同內地傳媒曾炒作「斷水論」,認為應中斷對香港的供水來遏止示威抗議,他就反問「難道政府和建制派不喝水嗎?」蔬菜供應方面亦然,香港絕非「沒有內地蔬菜就不行」,但從外國進口會相對貴一點,「有內地蔬菜為何不利用呢?這是互利雙贏的事。」至於「內地靠香港」,一樣是言過其實的說法。
他亦不認為香港正在被邊緣化、走下坡路,因為香港之於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處於非中心地位,而至今仍是富庶的,「如果按照同樣的邏輯,東北、武漢不亦是『走下坡』了嗎?」
倡建構文化上的大灣區
談及「香港人」的身份建構,他指是自六七暴動以後才逐漸形成,「殖民時期持英國發的護照,去英國還是要排外國人通道」,不認同內地輿論所謂港人存在「戀英」、「戀殖」情結,認為港人反而更多地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且回歸前、2008年北京奧運時,港人的愛國情緒都高漲。他繼而指出,自己支持大灣區,但更應重視建構「文化上的大灣區」,而非以經濟主導。
事態或需北京主導解決 深層次改革不可缺
《香港01》記者問及對於近月不斷上升的暴力行動有何看法時,陳冠中指出,他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認為無論是示威者的激進行為,或警方採用過份武力,都不應獲得認同,又指人身傷害是比破壞公物等其他暴力行為更不可接受。
陳冠中認為,香港的風波愈演愈烈,各方都想要停下來,但卻都束手無策,因為港府、示威者僵持不下。平息事態的方法,或只剩下北京主動突破,「唯一能夠做事的是北京,北京需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想法,事情就會起變化」。
內地輿論自風波伊始就認定是由經濟、民生問題造成。但陳冠中說,香港如今的局面並非地產霸權直接引致,不過這的確是深層次原因,政府政策勢必要重新檢討。他向01記者表示,政府一方面要傾聽政治訴求,另一方面亦必須改革深層次矛盾,經濟民生問題始終要解決。
不過他亦指出,放眼全國,香港如今的政經地位早已不再舉足輕重,抗爭亦無法影響到內地局勢,不足以讓中央「放下面子」,因此北京是有可能不主動出手,放任事態維持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