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莫利言論風波與中美博弈下的「NBA」困境
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大陸譯「莫雷」)5日挺身支持發生在香港的示威行動時大概沒有想到他那條推文所引燃的爆炸力,不僅是火箭15年積累的中國市場將毀於一旦,恐怕連在中國市場風頭正勁的NBA也難逃厄運。最新的消息是在火箭隊遭中國贊助商、視頻平台、電商平臺接連「拉黑」之後,中國「央視」將封殺範圍擴至NBA,而NBA總裁在不足24小時內再度發聲,一反之前的緩和姿態,強硬表示NBA不監管雇員說話。
莫利丟下的這記「雷」重重炸響了中美之間的價值衝突,中國輿論要求莫利為觸犯中國主權的言論道歉,美國輿論呼籲NBA堅守美國價值體系下的言論自由不要向中國叩頭,中美兩個輿論場的不同聲音已不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爭執,甚而被上升到民族情緒,國家利益的層次。
莫利「推文」背後的美國「民意」
香港反修例運動歷經4個月,其話題外溢效應在全球都已成為討論範圍最廣泛的一個議題,而作為執掌火箭隊10餘年的職業經理人,以莫利對中國的熟悉程度,其不可能對香港事件的敏感性沒有認知,輿論大可不必用「無知」「了解不足」等為其找理由,中國輿論應該清醒的認知到,莫利就是有態度的對香港事務發聲,且莫利代表的是當前在香港問題上相當一部分美國群體的聲音。
如果說一開始火箭老闆緊急「滅火」,聲稱「莫利言論僅是其個人看法」試圖將莫利與火箭切割,避免引火焚身是一種「緊急公關」,而在受到其國內輿論壓力後,NBA又拋出「支持莫利表達觀點的權利但不為其內容背書」的言論則是平衡了市場與價值觀的結果,那麼今次施華(內地譯「肖華」)的最新表態「NBA不會去監管球員、雇員和球隊老闆在這些問題上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已經十分清晰拋出了NBA在莫利涉港言論上的態度。
顯然NBA的這套邏輯對中國來說並不行得通,正如蔡崇信在致NBA球迷的公開信中所說「人們自由發表他們的觀點有什麼問題嗎?這種自由是美國的價值觀,但問題的關鍵是,有些特定的話題在某些國家、社會和團體是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在中國,支持分裂主義就是極具爭議的話題之一,不僅是對中國政府,也對所有的中國人民。」
如果以2014年洛杉磯快船老闆因涉種族歧視的私下錄音被公開而被NBA總裁施華終身驅出「NBA界」就更加可以判斷,如今莫利的安然無恙已經透露出NBA的雙重標準。
但即使如此,NBA此前所採取兩邊都不得罪的做法也並沒有得到國內的諒解,素有「反華急先鋒」的共和黨參議院議員克魯茲(Ted Cruz)稱其為莫利挺香港的言論感到驕傲,但將NBA試圖安撫中國市場的解釋行為稱之為「為了追逐商業利益而『可恥地退縮』」。輿論中更有聲音稱「NBA的聲明就是在向中國政府磕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支持莫利的人都是基於同樣的動機,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也有人是單純的意識形態。
警惕中國輿論場中的「示範效應」
作為中國現任籃協主席姚明的「前東家」,在NBA賽隊中,火箭隊在中國有最多的擁躉,而NBA也隨之在中國市場春風得意,2019年7月底,騰訊剛剛以15億美元大戰另一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搶下NBA未來5年的獨家新媒體版權,這比上一週期的每年1億美元整整翻了三倍。NBA在中國的「身價」可見一斑。即便如此,10月8日,騰訊已緊跟中國央視表態暫停NBA賽事轉播,為開通火箭球隊特權包用戶退款。
不只是今次的莫利涉港事件,此前杜嘉班納(Dolce &Gabbana)創始人辱華事件,台灣85度C撐蔡英文事件,在關涉中國主權問題上,中國輿論都展現出了一致的團結,只是,這種強大的輿論「感染力」無形中也會形成一種「政治綁架」,被扣上「愛國」與否的帽子。例如央視宣布暫停轉播NBA對同類轉播平臺無疑將形成一種示範效應,電商平台如此,公眾人物是否站出來發聲表態都如此。
無論是政治還是意識形態的碰撞,莫利涉港言論是近期的一個顯例,而將來必定還會有如此現象發生,例如杜嘉班納等品牌其最後選擇降低姿態迎合中國輿論道歉,但這種道歉並不真正意味著會改變其原有的認知,甚而會給外界留下中國以強大的市場壓力奪取輿論的「勝利」之感。因而,中國需要一個更加合理的方式來應對將長期存在的這個現象。
中美陰影下的「NBA」
NBA的數次發言,從充滿求生欲的緊急聲明到姿態強硬的發聲,這其中有中美輿論力量以及商業市場的力量撕扯,有中美之間一直難以逾越的意識形態對撞,但在中美關係嚴峻的新形勢下,莫利的言論帶來的輿論影響力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的爭執,還有政治動機的鼓噪。
這一偶然性的言論風波放置到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產生了強大的輿論反應。中國的反應是在觸碰到涉及中國敏感的主權認知時,中國官方第一時間暫停了通火箭對的合作交流,中國官媒第一時間發聲要求莫利道歉,從官方到民間掀起強烈的聲討,大眾的輿論不會聚焦到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爭執,而直接上升到國家主權的層次。
而美國的反應是,在其言論自由的價值體系下,其不認為需要向中國道歉,尤其是來自中國市場的壓力,而美國政客在攻擊中國的立場上又多了一個「工具」,例如美國多位議員借此發聲給NBA施壓。雖然事情的發展並非NBA所願。
但一個大背景是中美博弈對輿論環境的影響,今次的莫利涉港言論風波使得NBA對中美難兩全也即是大國博弈下兩國企業遭遇的一個縮影,而事實上,正在遭受這種困境不只是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