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考慮取消特金會背後:誰來定義「無核化」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特金會」又有變數,朝方周三(16日)揚言考慮取消會面,既是不滿美國單方面強迫棄核,也表明不接受「利比亞模式」的無核化。「無核化」一詞雖動聽,但在各國心中各有定義,有甚麼前設?哪一種模式?正是美朝間的重要分歧。

朝鮮威脅取消特金會後,朝鮮副長相金桂冠一方面指責,美國不應單方面堅持要朝鮮棄核,此舉被視為是放話要求美國要有行動展現談判「誠意」,另一方面金桂冠大力批評的,是美國官員早前表示,考慮要求朝鮮以「利比亞模式」棄核,金桂冠斥責是胡言亂語。

朝鮮突然表示,考慮取消特金會,表明不滿美國單方面要求朝鮮棄核。

朝鮮也是先放下馬威,表明不會任由美國決定無核化的模式。「無核化」一詞雖然漂亮,為世界帶來和平,但具體定義如何,各國各有盤算,變成魔鬼在細節,與和平仍然相距甚遠。

就算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多次說過要推動全球無核化,又稱要削減核武器,但只是個動聽的目標,而且美國至今仍是核武大國,2017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指,美國和俄羅斯擁有全球9成的核武器。

「利比亞模式」 朝鮮視為大忌

美國要求朝鮮參照利比亞推行無核化,正是朝鮮最抗拒的模式。2003年,利比亞領導人卡達菲與美國談判後,同意先棄核,數個月內拆除核設施及長程導彈,並且把組件和設計藍圖交給西方,又讓國際原子能機構前往監察與核實,然後換取西方解除制裁、剔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本來各方歡喜,但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西方多國空襲利比亞,最後讓反對派推翻了卡達菲政權。

分析認為利比亞徹底棄核,才會讓西方干預內政。利比亞的無核化之路,反而成為朝鮮最不想重蹈覆轍的道路。

卡達菲是利比亞強人領袖,但2011年遭反對派推翻下台。(路透社)

「朝鮮模式」 或附帶許多先決條件

美國一直表示,要求朝鮮無核化符合「CVID」四個原則,即Complete(完全)、Verifiable(可驗證)、Irreversible(不可逆轉)以及Dismantlement(銷毁)。

但朝鮮心目中的無核化,可能與這種「徹底解除核武」的模式相距甚遠。事實上,朝鮮提出無核化不是新鮮事,金正恩也指無核化是先輩的遺訓,朝鮮早在1992年簽署了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但當時朝鮮心中的無核化定義,只是要美國從韓國撤離核武器,而不是讓朝鮮棄核,朝鮮之後繼續進行各種核試驗、多次發射彈道導彈。

到了今天,朝鮮也不見得會乖乖聽命,既是難知會否銷毀核武器,朝方的無核化模式,也大有可能反過來提出大量先決條件,如要求美國從韓國大幅度撤軍、停止在日韓區設立核保護傘等,測試美方的底線。

外界關注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是否願意乖乖棄核。

又或美國要求是可驗證的無核化,即派監察機構前往核實,但朝鮮願意接受何種程度的監察仍是疑問,目前外界根本不能確定朝鮮全國有多少核設施,以及核設施的所有位置,但要朝鮮開放所有軍事設施,金正恩卻未必會接受。朝鮮也有終止核查活動的前科,1994年,朝鮮就曾中止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當地的檢查核設施工作。

特金會若最終如期舉行,可望再向前踏出一步,但雙方對無核化的定義隨時截然不同,更要看兩國能否達成共識,讓無核化帶來和平,而不只是模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