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護理|摯親失智 起居全要照顧?「這樣做」反可減緩認知退化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隨着年齡增長,各個器官都在衰退中,失智症就是隨着大腦老化而產生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失智症名列全球十大死因第7位,全球有410萬失智者尚未被診斷出來,而隨着高齡化社會到來,2021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1萬。
失智症並非一個人的戰爭,其影響如漣漪擴及家屬、照護者、甚至是整個社會,因此面對失智症,是你我都要修練的一堂課。只是當自己或家人可能失智,又該如何優雅自處與生活?
相關文章:腦退化|身體怎告訴你有失智症風險?得病前2年或現便秘等10徵兆
在台灣於早前舉辦的第6屆「幸福熟齡臺日論壇」中,台灣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以「優雅的失智」為題發表演說。莊宜芳是台灣失智症研究權威,但鮮為人知是她的母親「何老師」,就正處在「比老化多一點」的輕度認知障礙階段。
莊宜芳說,72歲的母親任教技術學院多年,大家都稱呼她為「何老師」。她退休前培育眾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也沒閒着,因為對護理的專業與虔誠信仰,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多年,陪伴許多癌末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何老師也喜歡參加閱讀宗教典籍的讀書會,從不錯過所有的宗教法會,早上和鄰居朋友去公園打拳做運動,晚上張羅一家6大3小的晚餐,享受含飴弄孫。
一場車禍讓母親走向輕度認知障礙
但幾年前開始,莊宜芳發現媽媽會重複說一些已經說過的事情,即使身為精神科醫生,自己一開始也以為只是老化現象。直到2年前的一場車禍,雖未對母親身體造成太大傷害,老人家卻經常腰痠背痛,也因為身體不舒服,逐漸減少去公園運動。
同一年的幾個月後,母親在健檢中發現乳房有腫塊,確診為1期乳癌,順利切除休養期間,家人申請了長照服務,協助張羅晚餐、打掃家裏,這也讓母親一步步淡出廚房。
這1年來,媽媽的健忘狀況越來越嚴重,常重複問題,就連定期去看的醫生都忘了名字。經過一連串檢查之後,確認已處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
所謂「輕度認知障礙」,是指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一般人偶而忘記事情、講話到一半閃神,或是在注意力差的狀態下,對於較複雜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這些都是隨着年紀會出現的「正常老化」。
但若是健忘頻率變高,對於某些字詞、甚至熟悉的人事物想不起來,就進入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而如果再繼續惡化下去,對於原本熟稔的事務如穿衣、煮菜,甚至回家會迷路或情緒、個性改變,就是進入失智狀態,此時他的退化已影響到生活。
以「家人」看待失智者,協助正常生活
莊宜芳說,現在已有一些方法可以早期偵測,一旦進入輕度認知障礙,當然希望及早介入,預防繼續惡化,讓病患至少可以維持穩定,不過也有1/3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會在5年內惡化為失智症。
目前全台逾65歲以上人口達390萬,失智人口約佔8%為31萬人,至於輕度認知障礙,則約佔15~20%、達70萬人。不同於許多重症患者罹病後會住進醫院或療養院,台灣的輕度認知障礙病患100%都在社區,即使是失智者,也有85%住在鄰里之中,「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社區裏生活。」
這也衍生出一個問題:當你親愛的家人有輕度認知障礙,甚至是已被判定失智,除了吃藥、看醫生,他們平常都在做些甚麼?
莊宜芳坦言,媽媽確診為輕度認知障礙後,作為主要照顧者的爸爸,不再把媽媽當成「家人」,而是當作「病人」對待,覺得:「這她不會啦!我來就好了!」不讓媽媽煮飯做菜,就算去當義工,只要爸爸沒空接送,連計程車也不讓媽媽自己搭,「覺得她甚麼都不會做、甚麼都不要做!」
她苦笑說,即使自己是醫生,仍無法說服父親放手,「媽媽還沒有失智,其實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許只是做得比較差、比較慢!」苦惱之際,她遇到一個由職能治療師組成的「Oops專業團隊」,終於看到失智症患者理想的生活形態。
相關文章:銀髮|為何人家活到80歲仍開心?不想失能失智 5件事中年起就做
正常過日子,就是比藥物控制更好的營養品
她分享Oops團隊所拍攝的影片。影片中的主角「阿公」是失智症患者,同時患柏金遜症,但持續服藥控制病情,而兩個可愛的小孫子,就是最好的陪伴員,幫着外婆一起照顧外公。
阿公不但每天自行騎車去外頭吃早餐、到公園找朋友聊天談政治,下午時還會準時接孫女下課。為了不讓阿公退化,兩個孫子有空就陪阿公下棋,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媽媽也交代生活大小事盡量由阿公自己完成,包括泡茶、購物、騎腳踏車外出、做家事等。
「能讓阿公正常過日子,就是比藥物控制更好的營養品!」莊宜芳說,自己每次看到這段影片都充滿感動,因為身邊家人退化,更能感受除了吃藥、看醫生,能真正幫助他的場域是在社區、在家裏。
她從自身經驗,提出幾個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小技巧:
1.記得他/她是「家人」
2.常常對他/她微笑
3.紀錄每天要做的事
4.溝通說話時,速度放慢且清楚
5.不需要與他/她爭對錯,因為很多時候他/她對記得的事情不太清楚
6.當你或他/她生氣時,可以退一步,轉移對方注意力
7.讓他/她參與家庭生活,多多給予鼓勵。
協助規劃生活日程,減輕照顧者負擔
莊宜芳提醒,照顧者也應該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或許你會覺得必須24小時寸步不離,一切都需要你,但其實他/她的狀況沒這麼差,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只是需要適當的支持與鼓勵。另外,也要注意突發的改變,可能是身體問題的警訊,因為他/她可能無法清楚表達。
她感性說,很多照顧者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讓自己負擔非常沉重,其實病患本身並非甚麼都不知道,也會覺得有些事情他們可以自己做,但常見照顧者做到無微不至,反而讓他越來越退化。
莊宜芳建議,照護者仍須保有自己的生活,並給被照護者一些規劃與訓練,來大幅降低負擔與壓力。她常告訴病人家屬,每個人的興趣、喜好、身體疾病都不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個人特性與需求,安排一個適合他的客製化行程表,讓他每一天都有安排,可以按表操課。
也可以從被照護者過去的能力、興趣中尋找適合的活動,慢慢融入他的生活安排中,也許在精細度、難度上無法像過去一般完善,但只要確定他沒有危險,或隨時可以連絡到他,都可以大膽放手,也會大大減輕自己的負擔。
最後,她引述已翻拍為電影的《我想念我自己》書中字句,這也是讓她投入失智症研究的主因:「我的昨日在消逝中,我的明日充滿不確定,所以我為何而活?」
她說,即便失智,仍能活出對於生活的掌控與意義,「我為每一天而活,我活在當下。」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銀髮健康|大腦40歲後將加速衰老 多吃五穀豆類10大食物助護腦
老人痴呆|五管齊下預防老年腦退化 除飲食、睡眠 這3點也重要
延伸閱讀:
馬志玲辭世享壽82歲/父親從金融強人變失智老人…元大馬維欣:希望爸爸再罵我一次也好,這些都回不去了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張曼娟「無力感像沙漏接不住」…獨力照顧雙親7年才懂:這樣就很好了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