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建立師生互信助面對突發事 劉瑤紅校長:營造同在感覺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近年社會瞬息萬變,學校都需要快速應對。擔任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以及黃大仙區中學校長會主席的潔心林炳炎中學校長劉瑤紅接受「01教育」訪問時表示,學校要解決突發事件,關鍵是與各方的溝通和信任,因此需要在事前與各持份者建立信任。她分享以往曾經「空降」兩間學校任校長的經驗,指出上任初期除了研究校情外,亦會主動與所有教師及同工對話和觀課,建立校長與他們同在的感覺。

黃大仙中學校長會主席、潔心林炳炎中學校長劉瑤紅表示,學校要能夠順利解決突發事情,關鍵是溝通和信任。(張浩維攝)

初任校長最難令團隊有一致方向 重點在學生福祉

劉校長回想自己首次擔任校長時正值2000年教改,學校有大量新工作,需要團隊同心協力完成,而困難之一就是找出一致的方向,而要令整個教學團隊可以向着同一個目標前進,就需要團隊考慮學生福祉,選擇最能夠照顧學生需要的發展方向。

作為校長,她希望無論學生不分家庭背景、學習能力,都可以發揮潛能及找到人生方向,「所以呢個就係共識,一齊望住學生的需要或未來嘅需要」,然後與教師討論、研究、思考教學和教材如何配合,得出具體方法,令學生獲益。

校長劉瑤紅指,只要學校過去的溝通和信任做得好,就會比較容易建立互信和默契。(張浩維攝)

信任和溝通有助建立互信 遇突發情況更易解決

現時社會變化愈來愈快,學校亦需學習如何適時回應各種議題。劉校長說,只要日常與學生、教師及持份者保持良好溝通,就會比較容易建立互信和默契,遇突發情況時將能更易解決。她舉例,學校約10年前推行自主學習需要每日提早10分鐘上課,當時特意邀請學生領袖參與討論,向學生介紹計劃的目標和好處並聽取學生意見。

經過溝通後,她尊重學生想法,維持原有的上學及放學時間,改以微調時間表代替,「大家都係學習點樣搵折衷安排」,而過程更可以促進溝通、建立共識及增加學生對計劃的擁有感。另外,即使計劃在實際推行時有問題,都會因為有討論基礎而較少出現重大爭議或不滿,而上述討論過程已成為學校推行任何新計劃的模式。

另外,在疫情前,劉校長於每個學年完結前都會與學生領袖及班代表見面,檢討該年的學校運作,並為新學年的發展計劃收集意見,讓學生為學校出謀獻策,「學生都開心,有份建設學校」。

校長劉瑤紅說自己曾經兩度空降做校長,與團隊及學生營造同行感覺是上任後的重點工作。(張浩維攝)

兩度空降做校長 營造同行感覺建立信任

空降做校長後,她上任後的重點工作並是建立關係及默契。通識老師出身的她喜歡做研究,所以會閱讀學校過去的資料和報告,了解校情。她亦喜歡走入課室,觀察學生與老師的互動,認識他們的學習情況及能力。為了盡快幫學校把脈、找出最迫切要做的事,她會與所有教師及校工對話,「當老師同學生都見到你留意佢哋關注緊嘅地方,其實就Connect(連結)緊」,「同埋佢哋都感受到嘅,知道校長希望去關顧佢哋同愛錫佢哋,佢哋感受到,就好多嘢都容易傾」。

劉校長又說,她最初上任校長時會盡量抽時間參加學生活動,營造「同在」的感覺,亦會多與教師同事一起備課、開會及商量解決方法等,「第一、二年同佢哋咁樣走過之後就認識,信任就慢慢建立,如果佢哋見到有效果就會再進一步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