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他者】台媒體人為東南亞裔開書店辦報紙:用了解減少歧視
每個周日當你經過旺角天橋或是皇后像廣場,港人對在哪裡三五成群的外傭姐姐和她們的國家又了解多少呢?
實際上外傭問題,是當下全球化世代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台灣方面也同樣面對外傭問題。
張正在新北經營燦爛時光書店,收集泰國、印尼、越南等各國書籍,舉辦東南亞主題沙龍。
他希望,「所有漂泊的,在此都可找到燦爛時光。」
曾是《台灣立報》資深媒體人的張正,工作進入倦怠期後停薪進入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研修,從此打開與東南亞的不解之緣。近10年來,他辦報、做電視節目、創書店、開設移工文學獎,所做之事無不為了這群在台灣漂泊的人。
一人一書 搬來東南亞精神世界
2015年1月,張正發起「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號召到東南亞旅行的台灣人買回一本當地書籍捐出。張正與他人合開「望見書店」(桃園)及「燦爛時光」(新北)兩間東南亞主題書店,作為捐贈圖書的收集點,再將書無償借予在台灣生活的東南亞勞工及新移民。
「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文化基地」是燦爛時光的定位,張正的初衷是,滿足異鄉人的精神需要,傳達台灣的善意。活動在社會上反響不小,還吸引到馬英九和蔡英文相繼到店送書贈言。
只可惜,中文世界裡如火如荼的傳播並未廣泛滲透到潛在讀者群,登門借書的人不多,他們便改變策略,周末拖著行李箱到外勞聚集地台北車站擺借書攤點,鼓勵新移民和外勞借書,可以塗畫,不設歸還期限。這一舉動吸引了不少人走來了解,但真正將書借走的卻不多,書店長工吳庭寬說,外勞,尤其是家庭幫傭的假期很少,她們不知下次放假是何時,即使強調借走很久也沒關係,很多人還是覺得不好意思。
「恃強凌弱是人性,我們是想喚起理性」
外勞假少、信息渠道不暢通等種種因素都讓張正意識到,在外勞間開展活動並不容易。如今,這間掛滿各國國旗、墻上寫滿各式文字的書店已逐漸轉型,成了台灣人了解東南亞的大門,幾乎每天,這裡都有講座、電影等活動,內容涉及政經、文化、軍事,年輕人在這裡得到啟蒙,文化界在這裡交流暢談,各地參與外勞工作的人到台灣也一定會去坐坐。
外勞常常出現在台灣社會新聞中,國中生毆打外勞、民眾辱罵外勞等事件都曾發生,網絡暴力更是不時上演。
「恃強凌弱是人性,現在我們是想喚起理性,或加諸一些禮儀在現代人身上。」張正不願用「教育」一詞,他相信,書店的作用只是幫助台灣人打開視野,了解之後便不會那麼歧視,「會知道他們為什麼窮,為什麼黑,為什麼講話大聲或小聲,都有來龍去脈」。
曾辦東南亞報紙 外傭僱主一起讀
書店並不是張正為台灣的東南亞人做的第一件事,事實上,早在2006年,張正在世界新聞大學教授、老報人成捨我之女成露茜引領下,創辦面向東南亞群體的《四方報》。
報紙共有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5種語言版本,內容均包括台灣新聞、該國新聞及讀者來稿,且設中文對照,可供僱主與外勞、台灣人與新移民配偶共讀,也為他們提供了發聲平台。巔峰時期,《四方報(越南版)》的訂閱量可達3萬份,而彼時在台越南人的總和也不過20萬,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隨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報紙的訂閱量越發下滑,作為自負盈虧的民間企業,這份曾幫助異鄉人化解鄉愁的報紙也難逃關停命運。
張正並未放棄傳播,直至今日,他依然每天在臉書上分享見聞,在他的相片裡,東南亞人個個笑得放鬆又自信,那種姿態,我在街上從未見過。他和身為媒體人的太太廖雲章還在台灣推動了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移民工文學獎」的建立。
「台灣人不是壞人」 看得見的改變
10年的努力之所以可以延續,正面積極的反饋必不可少。
燦爛時光書店舉辦的活動,不論是談南海爭端的前世今生,還是東南亞電影、書籍等文化面向的交流,幾乎都可場場坐滿,有時還要在逼仄的空間裡見縫插針。而因請嘉賓、買電影需要費用,每場活動都會向參與者收取約港幣幾十元的入場費,即便如此,來者仍源源不斷,不少學生用幫助活動直播等方式以工抵票。
「台灣人不是壞人。」張正說,越多人了解,氛圍就會變得越友善,「道德上的愉快,不是用錢可以買到。」往年到了伊斯蘭開齋日,台灣的拜拜(宗教儀式)活動總是很少人參加,因為大多僱主不會給家庭僱工放假,而今年,參加人數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改變,已經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