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膠、大中華膠何韻詩 是如何被變成「港獨」的?

撰文:傅霾澈
出版:更新:
雖然會激起香港民憤,但是當局也許認為可以避免更多何韻詩的出現。(Getty Images)

近日,香港藝人何韻詩成為國內媒體和網絡口誅筆伐的焦點,《環球時報》指她是「支持港獨、力挺藏獨頭目」。而何韻詩自己則在facebook發文,指有關罪名莫須有,是完全不用證據的扣帽子行為。

那麼,何韻詩到底是不是「港獨」呢?這個問題,要看你如何定義「港獨」。

在香港不少人心目中,應該是有支持香港獨立的言論或者行動,如本土民主前線和香港民族黨等,才算「港獨」。以此定義來看,從來沒有公開支持香港獨立的言論或者行動的何韻詩,當然算不上「港獨」。而且,真正的「港獨」,其實視何韻詩為左膠、大中華膠,對她是排拒的。比如在六四議題上,她支持香港人有責任推動中國的民主化,但其實「港獨」卻在與六四切割。因此,《環球時報》硬說他們是一夥,不但何韻詩不服,相信真正的「港獨」也不會認同。

但是,國內的標準則完全不同,而且範圍可以很廣。有人認為,支持佔中就是「港獨」;有人認為,強調本土就是「港獨」;還有人認為,說一句「我是香港人」就已經是「港獨」。按此標準,何韻詩則毫無疑問是「港獨」,她曾高調參與佔中,又一再強調香港的本土價值。

【陳淨心:Lancôme事件「非常可疑」 籲抵制L'Oréal】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標準並沒有得到國內官方公開認可。向來重視統戰工作、強調人心回歸的北京,當然明白以此標準定義「港獨」,打擊面太大,並不利於穩定局勢、籠絡人心。主管香港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上月來港時談及本土問題,也說「月是故鄉明,鄉土情懷人皆有之。」

何韻詩參與佔中,是北京當局眼中的一大罪行。(Getty Images)

問題焦點在為什麼要貼上「港獨」標籤

那為何官方的《環球時報》依然指控何韻詩是「港獨」呢?這同樣可以從張德江的話中找到根據,他指香港有人「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實」。凡是政治高手,都不會把話說死,總要留一條「尾巴」作為迴旋餘地。「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實」,正是一條這樣的「尾巴」,如何解讀,可以有很大的空間。當需要統戰你的時候,你就是「月是故鄉明,鄉土情懷人皆有之」;當需要打擊你時,你就是「借本土之名,行分裂之實」。

所以,問題的焦點已並非何韻詩到底是不是「港獨」,而是為什麼要給她貼上「港獨」的標籤,繼而不斷打壓。眾所周知,藝人有較大的認受性和影響力,對不少青年人而言尤其如此。雖然何韻詩在內地的知名度有限,但如果放任不理,可能引起其他藝人的效法,因此相信當局有殺雞儆猴的考慮,通過壓縮何韻詩的生存空間,將她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內地龐大的市場令這種策略收到了效果,藝人們十分清楚一旦被貼上了「港獨」標籤意味着什麼,現在敢於公開在政治立場上和北京唱反調的,只剩下何韻詩、杜汶澤等於內地知名度有限的藝人,連以前一向十分高調的黃秋生近來也變得慎言了。而這也是為什麼打正旗號搞「港獨」的純政治人物如梁天琦等,在內地反而沒有得到如何韻詩這般的關注。

年初台灣總統大選前的周子瑜事件充分證明,政治打壓反而會激起民眾反感,為了統戰和選舉,北京迅速將事件降溫。因此北京不可能不知道,打壓何韻詩會產生同樣的效果,但輿論依然不遺餘力地追殺,個中緣由頗為耐人尋味。可能性相信不外乎幾個:一、雖然會激起香港民憤,但是可以避免更多何韻詩的出現;二、主管宣傳輿論的部門對於香港問題,和其他高層有不同的見解與處理方式;三、煽動民粹,轉移國人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