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瘋狂消費之後:衍生速遞詐騙與速遞垃圾問題

撰文:李俊杰
出版:更新:

「雙11」過後,速遞公司也開始「送貨大業」,不法之徒有時會冒充速遞員,以雙倍退款為餌,騙取消費者的銀行賬號,及要求對方掃描不明來源的二維碼,以騙取金錢。
另亦由於電商在「雙11」後送海量貨物,多餘的速遞包裝也於這一日暴增,嚴重污染環境,可見「雙11」在龐大經濟利益的背後,亦衍生出相應的問題,亟待解決。

不法之徒有時會冒充速遞員行騙。(中新社)

據《北京晨報》報道,王女士在「雙11」前網購了24.9元的麻花,過了好幾天也沒有收到貨。她向賣家查詢後得知她的貨物已遺失,賣家將重新補發;同日下午,王女士收到一名陌生男子的來電,對方自稱為速遞員,因弄丟她的貨物,擔心遭投訴,故想向王女士賠償49.8元及送她一個保溫杯私了。

鑑於對方準確說出她網購的物品和價值,王女士信以為真。她加了「速遞男」的微信號,並掃瞄了提供的「退款」二維碼,進入頁面後填寫了姓名、網銀賬號、密碼、手機驗證碼等資料。

待王女士應「速遞男」要求刪除二維碼後,卻收到網上賬戶裡錢被交易的訊息。內地工商部門表示,「雙11」後,這類詐騙最易得手,「貨到付款」類的騙局,最不易被察覺。

雙11網購高峰,雖然帶動了消費,但包裝處置成了尚待解決的環保問題。(中新社)

另外,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雙11」當日,內地電商全日共產出8.5億張速遞訂單,同比增長29.4%。據《工人日報》報道,伴隨物流訂單的增加,快遞垃圾量也在增加。

據統計,去年內地快遞業務量超過300億件,共消耗編織袋32億條、塑料袋68億個、紙箱37億個、膠帶3.3億卷。由於競爭劇烈,電商為降低包裝成本,甚至用了不可分解的劣質塑料製品,嚴重影響環境生態。

雖然京東、蘇寧、噹噹等各大電商目前都已採取行動,推出了共享快遞盒、循環快遞袋等減廢措施,但總體來看還處於起步階段,覆蓋面窄,收效甚微。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陳忠雲指出,中國存在環保法律法規不健全和民眾環保意識不強等方面的問題。他認為,面對海量的速遞垃圾,消費者、電商和快遞企業、包裝供應商及有關管理部門要形成合力,在每個環節都減排,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