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從藏南到克什米爾——百年中印邊界恩仇錄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印邊境對峙衝突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最新消息稱,印度向邊境增軍2,500人,還建立了穩定的後勤保障鏈。印媒表示,除非中方主動撤軍,否則印度將在海拔3,000多米的錫金段邊境線上與中方繼續對峙。
事件起緣於6月16日印度派出軍隊進入中國與不丹邊境的洞朗地區,阻撓中方工程人員築路施工。有影片顯示,雙方官兵巡邏時發生對峙,甚至爆發肢體衝突。中國外交部在近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印度同中國的錫金段,從來不屬於中印邊界爭議範圍,兩國過去對該段邊界劃分並無異議。

中印軍隊早前在邊境巡邏時發生對峙,隨後雙方更出現肢體衝突。(網上圖片)

《多維新聞》指出,正如中國政府所言,中印邊界長達2,000多公里,有爭議的地段很多,但唯獨印度的錫金邦和中國交界的洞朗地區不存在爭議,此次對峙衝突事件更多地反映出中印在南亞地區潛在的戰略競爭,懼怕印度境內的西里古里走廊面臨中國軍隊的威脅是印度決定「出手」的最重要原因,這一段走廊將印度東北部與其主體粘合起來,中印邊界重大的爭議區藏南地區,也正位於該區域。

但隨着對峙事件的持續發酵,歷史上的中印邊界糾紛亦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一問題不僅影響着中印關係的過去,更對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無法忽視的影響。

中印邊界包括東段、西段和中段,其中東段和西段爭議較大,東段邊界情況最為複雜。中印邊界爭端是典型的殖民主義的產物,外界通常將1913-1914年召開的西姆拉會議(Simla Convention)作為中印邊界問題起源的主要歷史事件,將西姆拉協定(即《中英藏條約》)及所附標有「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的地圖作為中印邊界問題起源的重要歷史文獻。

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有增不減。(資料圖片)

在會議上,英國特使提出將麥克馬洪線作為西藏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達旺等地區割與英國。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該線,中方代表團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中方至今的觀點仍然是:西藏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是中國的一部分,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英國單方面簽字,因此是無效的,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而印度則認為,「麥克馬洪線並不是一條新產生的邊界線,它只是確認了那個地區長期存在的、基於種族的、自然形成的行政管轄線」,西姆拉會議召開時,西藏實際上「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0年入藏之前,「西藏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麥克馬洪線具有完全合法之地位,儘管它只是描繪了已存在的傳統邊界線。

中國與印度邊境問題示意圖。(香港01製圖)

而在中印邊界爭端的西段,爭議地區主要是阿克賽欽,除巴里加斯(Parigas)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絕大部分屬於中國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南部很小一部分屬於西藏阿里地區管轄。印度方面則認為此地屬於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1962年,中印在阿克賽欽爆發了一場小規模戰爭。

在1962年邊界戰爭前後,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激烈情緒達到頂峰,戰爭使中印關係跌至谷底;1970年,中印關係出現緩和跡象;1988年12月,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訪華,被稱為「破冰之旅」,兩國領導人均表示願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爭端,中印邊界問題談判在若干問題上達成共識。

1996年1月,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印度,這是中國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印度,雙方簽署《中國和印度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2003年,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建立,會晤內容從原來的聚焦邊界問題擴大至整個中印關係,至2016年4月共舉行了19次會晤。

《多維新聞》指出,直到2016年,中印在邊界爭端問題上處理的是較為成熟的,「兩國軍隊雖然對『實際控制線』理解不同,但雙方通過熱線建立了會晤機制,舉行了邊防人員會議,會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幾十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同俄羅斯等國家解決了邊界問題,惟有同印度的邊界至今尚未劃定,儘管中印只有較小的機率採取武力手段解決這一問題,但中印邊界長久以來的混亂局面仍讓外界感到憂心忡忡,在友好協商解決問題的大原則大背景下,小規模的對抗行為仍時常會發生,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事關領土權益的問題結結實實地觸碰到了彼此敏感的神經,而能否和平順利地解決這一問題,無疑將影響着各自國家的前途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