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地產的最後堡壘:萬科金流緊張面臨難關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連萬科也會出事嗎?這是在萬科傳出債務展期談判失敗的消息後,許多投資人的發問。

萬科是少數內地頭部地產公司中至今沒有出現公開債務違約的公司。如果說恒大是杠杆太高,碧桂園是在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出了偏差,那麼萬科則算得上風格穩健,沒有明顯硬傷。

加上萬科第一大股東是國資深圳地鐵集團,有業務和背景的雙重加持,許多投資人認為萬科應是內地房地產的最後堡壘。

但該公司近三個月來頻繁捲入負面消息、頻頻打折出售優質資產,並與各債權方展開債務談判……顯示優等生也到了要渡劫的時候。

內地地產「資優生」萬科近期除了賣資產,還傳出與貸款機構進行債務展期談判但遭拒,致使多筆境內債券價格大幅下跌。不過,新華資產管理公司已否認與萬科的相關債務傳聞。(路透社)

本月初,有傳言稱萬科與多家債權人的債務展期談判破裂,萬科可能即將違約,令萬科股價和債券價格雙雙下跌。債權方否認,萬科3月5日回應稱,對3月11日到期的一筆6.3億美元、票面利率為5.35%的美元債,所有資金已經到位,償債工作在有序鋪排中。

萬科港股6日微微上漲0.73%至5.5港元,仍是五年內最低點。

優等生的難關

去年10月底,萬科負面傳聞開始發酵,美元債券跌幅一度達20%,境內債也受到影響。

連續下跌一周後,萬科召集多家金融機構舉行線上交流會。會上,深圳市國資委主任王勇健說,萬科是深圳國資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如果萬科在經營方面遭遇極端風險,國資委一定會動用資金、資源,盡一切可能透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幫助萬科守住底線。

獲深圳國資委力挺,萬科境內外債券逐步企穩。但今年3月,萬科多支境內債券再次下挫,最大跌幅達35%。

據《彭博社》報道,中國多家保險公司在內部對萬科的債務風險發出了警告。其中兩家保險公司要求投資經理密切關注萬科的信用風險,另一家則要求其退休金經理減少萬科的風險敞口。

專家認為,14億人住不完不簡單等於房產過剩,而是結構性短缺與結構性過剩並存。(視覺中國)

中國多家保險公司也是萬科的債權人,通過保債計劃為萬科提供了約4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非標債。《路透社》引述匿名人士消息稱,在債務壓力之下,萬科本月已經向泰康保險、太平保險以及新華保險都提出了債務展期要求。

有市場傳聞稱,新華保險拒絕了展期要求,新華保險方面3月3日否認該消息,並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堅決支援內地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但次日萬科股債雙殺的情形說明,新華資產的說法沒有說服資本市場。

財新網引述交易人士稱,萬科獲得的保險資金,出資方除了新華保險,還有大家保險、太平保險、泰康資產……部分保險公司自身壓力也不小,此外還有不少協力廠商的資金,包括職業年金、企業養老金。因此「談展期很麻煩,不是保險公司想續就能續」。

報道稱,萬科此前有兩筆保債計劃在監管協調下獲得三個月展期,但現在三個月時效已過,談判仍在繼續。

保債計劃屬於私募類型債務。而在公開債務方面,萬科上半年將到期170億元,下半年到期126億元債券。

2023年9月,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表示,內地現時的房地產供應過剩,「14億人可能住不完」。(視覺中國)

銷售不濟 「變賣家產」自救?

去年第三季報末,萬科貨幣資金為1036.8億元,而2022年底萬科貨幣資金還有超2000億元,僅不到一年時間,手持資金便減少一半。

但這一千多億元中,剔除預售監管資金和其他受限資金,僅有600多億可用資金,剛好能覆蓋短期負債和一年內非流動負債合約511億元。《財新》報道指出,如果資金持續流出,萬科的現金流將更緊張。

銷售仍然是主要的拖累因素。據克而瑞研究中心資料,去年萬科合同銷售額同比下降9.8%,今年前兩個月的銷售額分別下降32%和53.5%,月銷售額不到200億元。但即便降幅如此,萬科仍然穩坐全國地產銷售排名第二的寶座,市場買氣之低可見一斑。

面對還債壓力,萬科開始打折出售自己的資產。去年12月,萬科賣掉三家悅榕莊酒店的股權,僅回籠了4.8億的現金。今年2月,萬科將旗下營收第一的商業項目上海七寶萬科廣場50%的股權,以23.84億元,近七折的價格,甩賣給香港領展基金。

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去年陷入財務危機,引發市場憂慮。(資料圖片)

內地房企的償債高峰

萬科的危機意味著內地房地產危機仍在蔓延。今年有更多債務到期,償債壓力將比2023年更大,房企風險出清將提速。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所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內地房地產企業到期需要償付債券的本金將達到7373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增加11.3%。債券到期峰值是3月和8月。

上述情況不包括此前已出險並已完成債務重組或展期的房企。惠譽測算,已出險房企計劃在2024年分期償付109億元本金,高於2023年的額度。在銷售不景氣的情況下,二次出險概率非常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緩解房企資金緊張問題,支援項目開發建設交付,官方建立了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截至2月19日,透過銀行審批的房地產「白名單」項目融資額已超1600億元。

官方《政府工作報告》也連續兩年未提「房住不炒」。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報告中說,要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對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給予支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報告也提出房地產發展的新方向,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等。

房地產是中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視覺中國)

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官方也深刻認識到防風險是底線,在化解風險的基礎上,再推出新政策、推進「三大工程」等。

這也是現實的選擇。畢竟當前內地房地產業債務風險仍在加速出清中,企業仍在為了到期債務頭疼,地方政府則需要小心防範金融風險蔓延,而對於要花費萬億級費用的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等新方向,雙方在精力和財力上,可能都還沒有準備好。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