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區桂芝·三︱香港和台灣教育的「去殖民化」遠遠不夠
編按:台灣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近來成為兩岸輿論場「火線人物」。她在12月4日出席「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一段5分鐘的發言影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其中痛批蔡政府2019年施行的「108課綱」,國文科大為刪減文言文篇章,令學生「歷史碎片化、國文淺碟化」,且「是非錯亂,價值混淆」,堪稱「缺德無恥課綱」。台灣文史課綱爭議再度浮上枱面,同時也折射出了台灣社會藍綠統獨撕裂、史觀認同錯亂虛無、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政客利用教育牟取政治利益等種種問題。《香港01》在台灣專訪區桂芝老師,藉由她的心路歷程,透視台灣社會思想與意識形態變遷背後的來龍去脈,本文為系列之三(完結)。
台灣課綱與文史教育的爭議,之所以三不五時上演,反映的是台灣民眾認同的混亂與異化,以及社會嚴重的撕裂與對立。經常往返台灣與香港的區桂芝,對此更是感同身受。她說,港台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異化而不自知,比如我們過耶誕節比過冬至還隆重。
認同異化 家庭衝突撕裂加劇
不過,區桂芝認為異化的問題根源,還是在於缺乏「文化自信」。「畢竟我們的母語是中文,又是受繁體字教育長大,只要多讀中國古典文學,比較有慧根的人,日後一定有機會回頭反芻回來的。就像小時候我們都崇拜西方搖滾樂,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慢慢回到自己的文化上面來。」
來自於家人在北美地區定居的經驗,區桂芝說,除非是外國人非常倚重的精英,「否則對他們來說,你就是個『異教徒』」,這番體會也得靠生命經驗才能感受到的。
現代台灣很多人嚮往西方的藝術、文化與價值,對傳統文化卻棄如敝屣,把「四維八德」、「孝道」都說成了「權威掌控」或「情緒勒索」。區桂芝認為這是品德教育出了問題,尤其是「太陽花」運動與「108課綱」施行之後愈形嚴重。
事實上,區桂芝所看到的「品德教育」困境,與西方「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而來的「個人主義」抬頭,以及歷史虛無化之後,被政客引領針對特定對象的「反權威」傾向有關。
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爆發時,區桂芝在教育現場看到的是,許多孩子與父母在家庭裏的撕裂特別激烈,驚覺「綠色家庭的小孩沒有變藍,可是藍色家庭的小孩都變綠」。她說,許多父母為了避免衝突,乾脆在家裏就不談政治,可是他們沒有想到孩子在學校受到課綱根深柢固的影響,「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已經綁住了他,回不了頭。」
去殖不足 史觀帶來錯誤認同
與此同時,區桂芝對於2019年香港「反修例」風波的社會影響,也印象非常深刻。「香港社會撕裂嚴重的問題之一,在於回歸之後沒有進行『去殖民化』的工程,所以20多年都是白過的,也才會進一步釀成後來那麼大的風波。」
區桂芝對比台灣的情況提到,國民黨政府到台灣後,雖有做了一些「去殖民化」的工作,再加上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強化了文化的根,可是「親日」的思潮依舊濃厚,成為現今主張「台獨」的核心。
她舉例現行台灣歷史教材,將「日據」改為「日治」,將日本「戰敗」改為「終戰」。有學生就認為「終戰」很中性,符合歷史的「客觀性」,問題在於「終戰」是日本人發明用來遮掩自己作為戰爭加害者的罪行,日本後代站在「為親者諱」的立場上以此用詞不忍苛責其先祖。「可是,我們的祖先是受害者,我們是受害者的後代,我們為什麼要為侵略者『諱』呢?」區桂芝分析,「錯誤的認同來自於錯誤的史觀」。
回過頭來看香港,區桂芝提到其家人在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親身經歷,她的母親要去裕華國貨百貨公司買東西時,都要戴帽子,然後穿立領的衣服把臉遮住,就是怕被門口的台灣特務拍到。一旦照片被送回台灣認出來的話,要不是回不去,就是回去了卻再也出不來。區桂芝說,香港和台灣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這段殖民屈辱史,他們很難體會這是什麼樣的日子。
「香港人在殖民統治時期什麼時候有過民主自由?總督都是英國派任的。年輕人沒讀歷史不知道就罷了,可是走過那一段時期的老師和學者們,怎麼可能會不知道,竟然還煽動學生做不對的事情。我覺得很多老師受了西方教育,把西方價值那一套搬回來,可是為什麼你以前不敢跟港英當局要求民主自由,現在好像回到了自己爸爸媽媽身邊之後,就可以任意撒潑的樣子。」
文化自信 創造力將不可限量
在區桂芝看來,言論自由並不包括肆無忌憚的攻擊。她認為凡事都應該從大格局來看,今天中共面對國際的複雜情勢,外來的壓力非常大,如果它任由內部有為所欲為的美英「側翼」,那麼在很多事情上就會窒礙難行。「政府是為老百姓做事的,如果能夠把國家帶到一個好的方向,縱使我有一些小不滿,我也願意有所犧牲,但大多數人並不這麼想。」
話題轉到對於中國大陸的觀察,區桂芝再次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她認為大陸的局勢只要繼續往好的方向發展,國力自然能夠培養出文化自信,大陸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又能夠吸收新時代的新文化,融合起來所迸發而出的創造力是不得了的。
區桂芝回憶起台灣的「黃金年代」,在台灣「經濟奇跡」的時期,台灣在文化、藝術、電影等領域,幾乎都是華人世界的龍頭,例如新電影、雲門舞集、五月畫會,各方面文化藝術的發展,其實就是傳統文化再加上台灣對於美日文化的吸收,融合起來所呈現出來的創造力。由此來看未來大陸年輕人的文化創造力,「我覺得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