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區桂芝·一︱痛批民進黨「無恥課綱」去中化 「我正在贖罪」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編按:台灣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近來成為兩岸輿論場「火線人物」。她在12月4日出席「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一段5分鐘的發言影片在網上廣為流傳,其中痛批蔡政府2019年施行的「108課綱」,國文科大為刪減文言文篇章,令學生「歷史碎片化、國文淺碟化」,且「是非錯亂,價值混淆」,堪稱「缺德無恥課綱」。台灣文史課綱爭議再度浮上枱面,同時也折射出了台灣社會藍綠統獨撕裂、史觀認同錯亂虛無、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政客利用教育牟取政治利益等種種問題。《香港01》在台灣專訪區桂芝老師,藉由她的心路歷程,透視台灣社會思想與意識形態變遷背後的來龍去脈,本文為系列之一。

台灣「108課綱」自2019年施行至今,區桂芝老師已帶了兩輪學生。在此之前,台灣的歷史與國文課綱爭議幾乎每幾年就會大吵一次,但她原來的想法比較單純,認為幫助學生升學最重要,「老老實實上課就好」。包括很多人出面反對李登輝1997年推出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但當時她覺得「認識台灣跟『我是中國人』這兩件事情沒有牴觸」,便沒有特別在意。

驚覺中國在台灣已被「他者化」

台灣在文史教育方面的「歷史記憶」改造,其實一直在潤物細無聲的進行着。區桂芝反省道,「我覺得我太小看了,太不敏鋭了,他們隱而不見、細膩又深入的操作,於是慢慢滲透下來。」區桂芝以國文科舉例,學生對於歷史背景的問題漸漸答非所問,2009年她到北一女任教後,赫然發現台灣最精英的學生,作文錯字竟如此之多。

台灣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接受《香港01》專訪,強調「中國」在台灣官方教育下已成為「他者」。(張鈞凱攝)

2014年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一些原來跟區桂芝感情很好的學生,卻為此與她翻臉。還有一些畢業的學生回校探望老師,開口閉口都是「中國」如何如何,而不再用「大陸」稱呼對岸。區桂芝才驚覺,「以前講課過於偏重情境和藝術層次,忽略了民族情懷意識」,課綱改革的破壞力太大了,學生們對中國的認識已被「洗腦」為「他者」。

今(2023)年暑假區桂芝到香港參加傳統文化交流,其中有一位成員是他校年輕的數學教師,儘管他很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但他也告訴區桂芝「不能怪我們不認同中國」,「因為我們讀的課本不管歷史或地理,都會在地名前面加上『中國』兩字,例如『貴州省』成了『中國貴州省』。」中國在台灣教育現場的「他者化」,體現在極其細膩的用詞改變上。

為政者不仁不義 只看到功名利祿

原來不太願意在課堂上談論政治話題的區桂芝,不得不利用爭論中的時事,與學生討論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特別是台灣的公民科教育,只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可是展現不出「正義」的真諦。於是她在課堂上舉例,《論語》與《孟子》所談的古代政治,其實都能應用到當代社會,透過古人的精神原則,可以看透現代台灣「為政者不仁不義,不以民為本,不能視民如親」。

台灣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已不再選錄顧炎武的名篇《廉恥》。(張鈞凱攝)

區桂芝說,台灣國文課本不再教顧炎武的《廉恥》,她坦言儘管讀了《廉恥》不見得會懂得廉恥,但「不上只會更糟」。「不論是四書還是中國古典文學,我們讀到的都是正人君子的文章,人品不及格的人早就被掃進歷史垃圾堆裏面了」,區桂芝認為,學習傳統文章久而久之會受到正氣的影響。

當然,台灣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傾向,還是很多很會考試的「學霸」,只把古文當作應付考試的材料,沒有學進自己的靈魂裏。區桂芝批評了民進黨政府的官員,「他們也是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下長大的,可是你看他們現在利欲薰心成什麼樣?這些人完全對於文化失去咀嚼吸收精華的能力,太容易被外在的物質環境誘惑,因此腦袋裏面只有功名利祿。」

成為教改共犯 為贖罪而大聲疾呼

看盡課綱修改前後學生變化的區桂芝,幾次提到以前的自己「真的太天真」,以為老師能夠傳遞真正的價值,這是課綱綁不住的。「到了『108課綱』之後,我徹底覺得自己太蠢了,他們(台灣執政者)真是老謀深算,直接把國文教學時數砍掉,直接把該上的課文刪掉,老師就算想傳遞價值,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2月23日,台灣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在「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記者會上發言,對「去中國化」課綱發出拷問:「我們還要被意識形態綁架多久?」(新華社)

過去自認為只要幫助學生升學、拚命認真幫學生改作文的區桂芝,如今重新看待那段「小確幸」的日子,「我就覺得我真的早已變成教改的共犯結構,所以我今天出來大聲疾呼,某一個程度來講,我其實是在贖罪。」

至於區桂芝挺身而出批判台灣《108課綱》的「去中國化」傾向,是否認為未來如果能夠在國文科增加文言文的比例,就能改善他所看到的教育現場種種亂象?區桂芝回應,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早點做比都不做來得好,至少要先做「補漏洞」的工作,「你越不做,離心離德的一代將會越來越多,讀了《廉恥》都不見得有廉恥,可是不讀的話,『不廉不恥』的比例一定更大。」

多培養一個君子 社會少一個敗類

區桂芝強調,人有「人性之惡」是沒有辦法去除掉的,但「我們希望多讀古人誠意正心的文章,能把人性之惡的比例降低,或者喚醒人的自覺與自醒能力。」作為在課堂上的第一線教師,區桂芝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為說明,教師與課文之授,「我交給你了,你能吸收多少,將來是不是能夠應用,一來要看你的造化,二來要看你的悟性。會考試不代表有慧根,考試都考100分也不代表有智慧。」

台灣現行根據「108課綱」編寫的高中國文教科書。(張鈞凱攝)

將中國傳統思想連繫上庶民文化,區桂芝提到台灣傳統社會,即便沒有在學校受教育,但看歌仔戲、布袋戲便類似於社會教育,內容傳達的都是傳統正向的價值,就算觀眾不認識顧炎武,也會有廉有恥的觀念。

區桂芝的學生戲稱她現在成為了「網紅」,不過她反而嚴肅看待自己的角色與處境,「現在是考驗自己的關卡,我們讀了那麼多傳統經典,不會連這點勇氣都沒有,『君子不憂不懼』,考驗我是不是君子、是不是一個士。」面對台灣整體的形勢與氛圍,區桂芝對於自己的中學教師身份依舊抱持着希望:「我們在課堂上多培養一個君子,將來社會就少一個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