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2023|就業爭崩頭內捲無盡頭 鬱悶的中國青年能擇喜而從?
2023年即將過去,對中國青年而言,今年注定五味雜陳的一年:進入後疫情時代,經濟沒有開紅盤,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他們,正式踏出社會後卻發現「最難畢業季」如同緊箍咒,龐大就業需求和有限就業機會之間的不匹配,讓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官方宣佈停止發佈相關數據更是把輿論對議題的關注推向新高度。不同代際的中國青年群體面臨包含就業、婚嫁、城鄉與社會階層流動等差異,伴隨時代發展的,則是「全職兒女」、「慢就業」等概念應運而生,過去的種種期許或規範,在現實面前一步步鬆動,而張家界跳崖青年的「約死」現象,更令外界意識到,心理問題絕非孤例,而是一代的社會創傷。
畢業即失業成常態 學者:難題或持續10年
內地今年有1158萬名大學畢業生亟待找工作,人數創下新高紀錄,然而去年嚴格清零防疫封控政策的衝擊仍舊影響內地就業巿場,疫後許多產業尚未完全復蘇,沒有足夠的職缺提供給今年畢業的大學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底,招聘網站51job對100家中國僱主調查即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計劃在今年減少招聘,無疑為求職無門的畢業生再關窄門。
這反映在冰冷的數據上,今年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數據,相較於整體經濟形勢的復甦趨勢,青年失業問題依舊突出。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6月份,內地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其中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1.3%、4.1%。這裏值得注意的是,16-24歲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竟然已經攀升至21.3%,再度創下新高。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曾專門用一段論述青年工作,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因此,對於青年失業問題,學者紛紛發出警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知名經濟學家劉元春就指出:「青年失業問題不單是一個周期性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問題、趨勢性的問題。 我們判斷,今後青年失業難題可能會持續10年,短期內會不斷加劇。倘若處理不當,將會引發經濟領域之外的其他社會問題,甚至成為政治問題的導火索。」
就在外界就狀況的嚴峻性議論紛紛時,今年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突然宣佈,自8月份開始,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原因是「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統計工作需要不斷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優化」。這意味着備受各方關注的青年人失業數據暫時無從得知,輿論亦質疑官方解釋難以說服世人,且對中國而言,青年失業問題並不會隨着暫停公布失業率數據而自動解決,由此進一步加劇的信任危機和信心缺失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
「約死」現象令人鼻酸 社會關注青年抑鬱風險顯著高升
1月28日,自去年10月在校內失聯的江西鉛山縣致遠中學高一學生胡鑫宇,其遺體被發現縊吊於學校附近竹林中,官方發言人稱,現場留存錄音筆中的兩段錄音及部分胡鑫宇生前筆記內容均清晰表達了自殺意願。
延伸閱讀:胡鑫宇案|生前向母哭訴「想回家」 24%內地青少年有抑鬱問題?
到了4月4日,知名景點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有4名遊客跳崖自殺,震驚社會。據調查,4名死者皆是來自不同省分、在外務工的年輕人,未發現有生活交集。但4人透過群聊溝通策劃這起自殺事件,致遺書內容均相同。曾經歷喪子之痛的勸生志工指出,這是典型的「網路約死」。事後,《三聯生活周刊》在公眾號推文,寫道,「如果要尋找四個年輕人身上的共同點,貧窮帶來的磨難以及不斷新添的變故或許是他們的共性。」
延伸閱讀:張家界4遊客跳崖自殺 勸生者:典型「網路約死」,地下組織龐大(點圖放大閱覽)
因此,今年亦是中國青年整體心理狀態備受關注的一年。2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表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年為抑鬱高風險群體,18歲至2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達24.1%,顯著高於其它年齡組;25歲至34歲年齡組的抑鬱風險檢出率為12.3%,也顯著高於35歲及以上各年齡組。而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週報》(英文版CCDC weekly)今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至2021年期間,5歲至14歲年齡組的自殺死亡率,平均每年上升了近10%;15歲至24歲年齡組的自殺率,2017年至2021年間更每年飆升了19.6%。
彭博社報道分析,中國年輕人長期面臨著求學和就業的激烈競爭,近年來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也給年輕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捲又捲不動 躺又躺不平
同時,在大環境面前,一系列新興概念及潮語應運而生,今年以來,「慢就業」也被反覆提起。所謂慢就業,是指在工作難找的當代,一些大學生畢業後不打算立即投身職場,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思考人生道路的現象。4月中旬,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對超過4000名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就業創業情況專題調研,結果顯示,慢就業比例整體呈升高趨勢,從2015年的15.9%升至現時的38.0%,8年間提升了22.1%,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往往對職業規劃和崗位條件期望更高。
今年7月,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就表示,「慢就業」現象雖存在爭議,但「慢就業」一詞並非貶義,「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尤其針對主動選擇「慢就業」的年輕人,則應進行區別引導,開發更多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能培訓課程和服務,增強青年群體適應產業發展、工作需求和基層就業的能力。
同時,年輕人們開始自稱為45°青年,如「躺平」是0°,而極端的「內卷」是90°,那在躺平還是內捲間反覆尋找立足點就是45°。今年4月份以來,話題「你是45度青年嗎」、「如何面對45度人生」陸續登上熱搜,引發許多網友的討論。另一新型群體「全職兒女」,也在內地網絡悄然流行,其被定義為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考公考研上岸。
延伸閱讀:「新型職業」還是「變相啃老」? 內地「全職兒女」群體引關注(點圖放大閱覽)
對此,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夏柱智表示,「45°人生」的不確定狀態,上不來,下不去,恰好居中,讓他想到了社會學研究領域的「中間階層」概念,其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白領人員,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甫進入這個群體,通常會背負著很大的壓力,但欲望調動太快,機會卻不是均勻分布的,在這種社會現實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憊,出現「捲又捲不動,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