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港大碩士投百份履歷沒下文 回東莞當「全職兒女」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政法大學本科、香港大學碩士畢業的張舒婷,過去幾個月投了幾百份簡歷,仍未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今年5月下旬,她從香港回到廣東東莞家裡,做起「全職女兒」。

投出的幾百份簡歷,只為24歲的張舒婷帶來三個面試機會。其中一家投資銀行在幾輪面試後向她發出錄用通知,但後來因公司凍結招聘,最終取消了錄用。

為了找工作,張舒婷動用各種人脈,請同學朋友內部推薦,還聯繫到以前實習公司的上司,窮盡各種方法,但都沒有下文。

連續三個月「被迫家裡蹲」,讓法學專業畢業的張舒婷不得不一再下調求職預期。她說:「只要他們願意給我機會,我都可以去試一下。」

中國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但隨著時代的劇烈變化,青年一代也面臨諸多困境。(資料圖片)

在內地經濟復蘇乏力、企業招聘需求萎縮的大背景下,就業壓力從一般的院校,漸漸傳導至處於就業金字塔頂端的「985」、「211」。「985」和「211」是中國教育部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重點建設39所和115所名牌大學,但許多像張舒婷一樣的名校生也面臨找工作困境。

官方資料顯示,2023年內地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158萬,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16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今年首六個月逐月攀升,6月達到21.3%,是官方統計該資料以來的最高。本月15日,國家統計局宣佈暫停公佈青年失業率資料,這引起輿論猜測,7月的青年失業數字可能更糟。

內地青年「就業難」還呈現一個突出現象,就是高學歷失業。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7月發佈的《中國宏觀金融分析》報告,2021年城鎮青年失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42%以上。

2023年6月9日,中國北京招聘會上一名女性頭靠桌上。儘管中國的總體失業率有所下降,但該國的青年失業率卻徘徊在20.4%的歷史高位。(Getty)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明年才畢業的一名「985」高校管理與工程碩士生王靈素(化名),現在已開始第一輪簡歷「海投」。

王靈素還加入了各種各樣的微信群。不論是學院和班裡有幾百人的就業群,還是社團群、宿舍群、學長學姐群,甚至連交換物品的閒置群,她都捨不得退,「就怕錯過求職資訊」。

王靈素說,身邊優秀的人太多,好的就業機會又有限,因此只能不停地「卷」。她深知,學歷只是敲門磚,「大家其實都在一個池子裡遊,就看誰能上岸了」。

不論是內卷、躺平盛行,還是「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流調裏最辛苦的中國人」引發廣泛共鳴,都在說明今天中國亟需推進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視覺中國)

名校生掀起「考公」熱

就業市場僧多粥少,考公務員成為很多名校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的首選。

與王靈素專業同級的五六百人中,一半都有意向考公務員。張舒婷也告訴《聯合早報》記者,她在中國政法大學的同學中,除了不到三分之一進入律師事務所,很大一部分都在考公務員。

為了爭取公務員的「鐵飯碗」,張舒婷的許多同學都是「全國巡考」,從北京、上海考到廣東、浙江等薪資福利更好的地區。她自己也參加了家鄉廣東省的公務員考試。

內地公務員考試網資料顯示,2023國家考試公務員報名人數突破250萬人,同比增長54萬餘人,創歷史新高。今年的招錄人數雖然比去年的3萬1242人增加了幾千人,但競爭依舊相當激烈。

內地大學生就業存在諸多問題。(微博@該起床考公啦大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限於錄取人數,大部分人無法通過考公務員來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他也直言,名校生一起考公務員是「非常短視的行為」,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這是因為,長時間留在體制內可能會導致與社會脫節,「你覺得26、27歲進體制內是很安全的,等到30多歲時代變革來的時候,你會最快被體制拋棄、被社會拋棄。」

名校生選擇性「失業」

在尚未「上岸」的名校生中,主動選擇「失業」或仍在觀望的青年也不在少數。華東地區一所知名「985」高校知情人士稱,他所在高校不乏已經拿到了工作錄取通知,但仍在等待更好機會的畢業生,「難的不是就業與否,而是想不想就業」。

這名知情者還透露,他所在高校的初次就業率今年8月已達到85%,到年底資料統計截止時,就業率還會升高。

內地就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大。(資料圖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今年7月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說,優秀的畢業生「贏者通吃」,可以拿到多個錄取通知,但其他學生可能一個都沒有,這體現出內地目前結構性失業突出。

他指出,內地大學生就業市場面臨供需總量不匹配的總體性結構失衡問題, 也有知識和能力結構錯配,後者是更嚴重與持久的問題。

至於高校畢業生初入社會時短期內找不到工作,曾湘泉認為,這種現象並非內地獨有,內地青年失業率也不能直接和國際資料進行簡單對比。國際上將調查周前4周內搜尋工作且沒有找到的人納入失業人口,而內地將標準定為調查周前12周,「如果按照國際標準,內地青年失業率將比現在低10%左右。」

曾湘泉認為,更持久與嚴重的問題是教育結構錯配,這也是導致內地出現低品質就業的原因之一。

廣西南寧,求職者在高校畢業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中心諮詢。(視覺中國)

現實中,需要工作的高校生只能逐步降低要求。張舒婷今年6月註冊了小紅書帳號,分享自己找工作和做「全職女兒」的心得。同時,她也放寬預期,做好了找工作「打持久戰」的準備。

她說:「如果特別好的去不了就去差一點的,再慢慢往下調;香港廣州深圳沒有機會,那就往北方再看看。我覺得肯定還是有的,只是跟自己心理預期匹配的問題。」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