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和平需要基辛格 但基辛格不是兩岸的最終解方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於11月29日以百歲高齡逝世,作為一位以美國利益至上的現實主義戰略家,基辛格在離世前頻頻對台海議題發聲,主張以對話取代衝突,中美應先降低敵對情緒。他對台海和平的殷殷企盼,可說是基辛格念茲在茲的「遺願」,在太平洋兩岸與台海兩岸局面緊張之際,確實亟需基辛格如此之理性聲音。但台海靠着「維持現狀」維繫和平能走多遠?基辛格恐怕不是唯一且最終的答案。
台海緊張已站到了「懸崖之上」
今(2023)年5月剛過完百歲生日的基辛格,密集接受西方重量級媒體專訪,話題均集中在中美關係與台海議題。他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表示,尼克遜(Richard Nixon,又譯尼克松、尼克森)與周恩來建立的相互理解,只過了50年就被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推翻了,而且被言辭上看似自由開放的拜登(Joe Biden)政府所繼承,如果烏克蘭戰爭爆發在台灣,「將摧毀這座島並重創世界經濟」。
中美之間的台海僵局要如何解開?基辛格建議,雙方要先降低敵對情緒,再逐漸建立信任和可行的關係。他並主張,中美雙方都不會改變對台立場,但美國會謹慎部署兵力,努力不讓他人質疑美方支持台獨。
另外接受彭博社(Bloomberg News)專訪時,基辛格憂心於台海兩岸可能發生的衝突。他說,「按照目前的關係軌跡,我認為可能會發生一些軍事衝突」,「但我也認為,目前的關係軌跡必須改變」。故此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被基辛格看作是站在「懸崖之上」,從而建議中美都應該在當前僵局中後退一步,通過對話來緩和緊張局勢。
華府精英陷「中美一戰」的迷思
事實上,基辛格為中美與台海嚴峻局面開出的解方,就是1971年他秘訪北京後,為中美關係正常化與《上海公報》奠下的「一中」格局思路之延續,中美雙方靠着均勢、對話與合作,維持長期和平繁榮的局面。然而,的確如基辛格所感嘆的,「基辛格時刻」還不到100年,只到了50年就被特朗普與拜登「聯手」打破,才會令中美與台海站在「懸崖之上」。
基辛格老人家在50年前,估計沒有預料到中國和平崛起將會來得又猛又快又深,因此直到2011年才出版了《論中國》(On China)這本書,重新改變自己對中國發展的看法。也因為時代的風雲變化,美國掌權的兩黨精英,早已忘記50年前美中開創新頁的得之不易,進而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看待彼此關係,憂懼世界龍頭地位被中國取代,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尤以「台灣牌」為主要進攻手段,卻也令將台灣問題視為「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的北京強勢反擊。
不過也得益於基辛格的「遺產」,美國儘管對中國崛起態勢如坐針氈,但還是無法逾越《上海公報》建立的「一中」框架。拜登多次重申「四不一無意」的承諾,在最近一次11月15日與習近平的會晤時,亦當面表明「不支持台獨」。此外,中美高級別官員的對話終而恢復,走過了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訪台後的關係最低谷,中美之間維持着「鬥而不破」的局面。
北京頻密對「獨獨配」發出警訊
至於台灣問題,目前看來還是中美關係中最大的難題,主因之一來自於台灣總統大選的不確定變數。在蔡英文執政的將近八年時間,由於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官方對話完全冰封,民間社會或經貿往來上遇到的困難,也因為兩岸之間缺乏溝通管道而無法解決。最讓人憂慮的台海和平與戰爭問題,也因為蔡政府「一面倒」親美,全盤接受美國「武裝」台灣的戰略,讓台灣人民離戰場越來越近。
以上態勢也體現出2024大選之於台灣的重要性,要是比蔡政府更執著於「台獨」意識形態的賴清德與蕭美琴搭檔勝出,兩岸對話的可能性只會降低不會增加,而台海戰爭的可能性則只會增加不會降低。近期北京方面以國台辦為發聲陣地,頻密地對「賴蕭配」發出警訊,強調「台獨」意味着戰爭;這一點不只是說給台灣人民聽,更是說給嫺熟玩弄「台灣牌」的美國政客聽。
因此,包括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在內的美國三位知名「中國通」專家,近日聯名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題為《台灣和威脅的真正來源》(Taiwan and the True Sources of Deterrence)文章,其中呼籲賴清德若勝選,應考慮凍結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讓維持現狀承諾更有分量和可信。
美國智庫學者所看到的台海危機與喊話,民進黨賴清德陣營卻不為所動。賴營競選總部總督導卓榮泰12月1日上午做出回應,指「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並指出「北京放棄武統台灣才是重點,放棄武統台灣才是全世界最關心的事情」。
台海永久和平的最終解與最優解
賴清德陣營的答非所問,或曰雞同鴨講,恰恰體現出今日台灣在面對台海問題的盲點,也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裏並非說北京是必定執行「武統」的「虎」,而是民進黨賴陣營明知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與現實,也明知此乃台海「和平」的唯一鎖鑰,但為了政黨選票利益,需要刺激民粹動員,在言行上硬着頭皮也要反其道而行。
如此做法只會令台海之結越打越緊,台海煙硝味越發濃厚,北京既有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但也有勢必統一台灣的決心與意志,倘若台灣一組當選機率最高的正副總統人選,連美國智庫學者的忠告都當作馬耳東風,不正是自我選擇了一條最沒有迴旋空間的硬碰硬之道?那麼基辛格生前的最大憂心將很有可能成真,台海衝突要是擦槍走火,那不只是台灣人民的悲劇,也是全世界的巨大震蕩。
今日台灣人民的最大福祉與利益,其實就依託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有了和平穩定,海峽雙方都能在和平紅利下向前發展,而不會如同烏克蘭一般,陷入了生靈塗炭的泥淖之中。要做到這一點,鑰匙其實掌握在台灣人民手中,如何回到「九二共識」,回到憲法的「一中」正軌,回到基辛格50年前劃下的「一中」框架,顯然關鍵就在明(2024)年1月13日的一張張選票之中。
而台灣人民所要面對的挑戰,迎回和平局面只是第一步,「基辛格時刻」只是避免中美雙方歧異並得以對話溝通的「治標不治本」過渡方案。與1971年相比,兩岸因內戰造成的分裂局面至今又被拖延了50多年,北京已多次強調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也就意味着統一進程迫在眉睫。統一有「和平」與「武力」兩種渠道,倘若台灣人民不希望戰爭,也希望永遠和平,那麼「和平統一」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出現,也是「治標又治本」的最可行方案,端視台灣人民如何超越基辛格的格局,並展現更高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為台海的永久和平做出充滿勇氣與智慧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