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逝世:多次危急時刻穿梭中美 美國務實戰略家又少了一位
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基辛格是當今世界廣為人知的外交家、政治家,對於世界秩序、國際關係、地緣政治、權力平衡有深刻洞察。他曾促成中美關係正常化,與毛澤東以來歷代中國領導人都有交情,是中美關係的見證人與重要推動者。
基辛格是美國猶太裔國際戰略大師,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1938年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舉家移居美國。1954年,基辛格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學術研究方向是政治和外交。他博士畢業後留在大學工作,曾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1957年,他出版《核武器與對外政策》,提出有限戰爭理論,開始在學界和外交界嶄露頭角。
基辛格是頗有政治抱負的學者,是美國「學而優則仕」的傑出代表。他在學術研究之餘,一直希望切實去影響現實政策,故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積累政治資源。1968年,基辛格成為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的顧問,後者成功當選美國總體後委任基辛格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基辛格又成為美國國務卿,直到1977年卸任。在此期間,基辛格的政治外交理論有了付諸實施的巨大政治舞台。
基辛格非但未有辜負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職位,反而可以說是二戰後美國最傑出的外交家之一,與推動中美建交的美國著名國際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齊名,是真正能在美國曆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傑出外交家。
在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期間,基辛格主持美國「三角外交」政策,既在冷戰背景下去緩和美蘇關係,參與戰略武器限制談判,又秘密訪華,與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協商,共同促成影響歷史的尼克松訪華,讓中美兩國結束23年的敵對與隔閡,實現關係正常化。回看當年歷史,尼克松、基辛格所主導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轉變可以稱得上美國外交政策史上重要的戰略性轉變,造福了中美兩個大國。除此之外,他還深度影響了美國的越南政策,1973年他在巴黎代表美國與南越、北越、越共簽訂結束越南戰爭的和平協議。儘管越南局勢的後來演變方向與巴黎和談不同,但基辛格為和談付出的努力讓他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1977年退出內閣的基辛格,自此之後再未回到美國政府內閣擔任要職,但一直髮揮重要作用,影響美國數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後來基辛格回到大學任教,活躍於美國的政策團體,創立國際諮詢公司,積極參與政治顧問、演說活動,一直到逝世。
基辛格是一位務實的外交家、國際戰略大師,他深諳外交史和世界秩序的現實主義邏輯,故在諸多國際問題上具有洞見。他當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時,一邊與蘇聯緩和關係,另一邊聯合中國,擴大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建立政治聯盟,徹底扭轉美蘇冷戰下的國際格局,為後來美國贏得冷戰打下戰略基礎。在烏克蘭問題上,基辛格早在2014年便敏鋭指出:「如果烏克蘭要生存和繁榮,它絕不能成為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前哨——它應該充當它們之間的橋樑。」遺憾的是,夾在美歐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總是在兩邊搖擺不定,傾軋不斷,毫無「以小事大」的智慧,非但不能左右逢源,反而讓自己淪為現實政治的悲劇。
在基辛格一生中,改善中美關係、促進中美交流絕對可以說是他最突出的功績之一。自從1971年秘密訪華,為中美關係正常化鋪路以來,基辛格前後100多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對中國有比較深入的認識。他見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數代中國領導人,被中國政府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自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和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基辛格見證了中美關係的50年演進歷史,是中美之間十分重要的溝通者。在中美關係多次面臨嚴重困境的時候,比如1989年之後的數年,基辛格積極奔走於兩國之間,充當兩國政府都信任的中間人,傳遞訊息,努力斡旋,最終成功促使兩國關係走出困境。近幾年來,面對中美關係再次出現的嚴峻困境,年邁的基辛格多次呼籲兩國管控矛盾,並多次前往中國。最近一次是今年7月,已經100歲的他不辭辛勞來到中國。
基辛格服務於美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與政策十分務實,既能讓中美保持合作、良性競爭,又利於世界和平。這是合乎時代發展趨勢的戰略和外交理念。然而,在當今美國,像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那樣的國際戰略大師已變得稀少,被短期利益、民粹和意識形態裹挾的政客反倒越來越多。世界是複雜的,對外政策尤其會牽涉錯綜複雜的關係,理智的政策不是刻意劃分敵我,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把現實和道義理念巧妙結合,能從世界秩序、時代趨勢和長遠利益思考問題。基辛格是一位傳奇的外交家,他的務實戰略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重塑。他的逝去意味着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務實外交家、戰略家又少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