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無基辛格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甫過百歲誕辰的美國重要戰略家、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11月29日在康涅狄格州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其生前最後「代表作」,乃以百歲高齡逾百次訪華,獲得北京高規格接待,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向他說:「中國人不忘記老朋友,中美關係永遠和基辛格這個名字是連在一起的。」為跌到谷底的中美關係尋求和緩而摸底探路,基辛格彷若已為自己的一生親手寫下了墓誌銘。

具有強大信念並實踐的戰略家

有人稱基辛格為「活化石」,這個稱呼不得不說入木三分,當世界進入到了AI時代,這位曾經扮演撬開冷戰陣營,為冷戰及其後世界秩序奠定基石的見證者,用生命看盡了這個世界的風雲變化。戰後世界從冷戰東西對立,走向如今中美大國博弈,如果沒有1971年基辛格的「肚子痛」,世界變化的腳步或許會再走得慢一些。

基辛格生前唯一一本口述歷史《基辛格談基辛格》,通書第一句話便是:「因此,一切均取決於對未來的某種構想。」這段話完美描繪了一位哈佛大學教授,一夕躋身為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與國務卿,歷經越戰、中東戰爭、美蘇對峙與中美開放,憑着這一段話既度過危機,又開創新局,成為美國政治史上極少見的戰略家。

美國時任總統福特1975年12月2日訪問北京,國務卿基辛格與毛澤東握手。(Reuters)

以其秘訪北京從而促成尼克遜(Richard Nixon,又譯尼克松、尼克森)訪華為例,美國在棋局上勝了蘇聯一步,而北京突破了西方世界長年的封鎖,同時為台灣問題劃下了延續至今的基本格局。基辛格曾總結自己任職期間擺脱僵局的方法:「先降温,然後逐步建立信心和工作關係」,這一套原則,顯然不只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具有強大信念的「世界觀」。

中美之間之所以能夠打破冷戰的藩籬,靠的其實也是如此的方式,為日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創造了互動的空間與準則,影響深遠。如同曾長年隨行基辛格的美國外交官洛德(Winston Lord)所言,「在那之前及那以後,再也沒有像1972年《上海公報》那樣的外交文件了,它是總統訪華的結晶。它在感情上和結構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時至今日仍在被援引。」

每當中美關係發生爭議,中方的起手式,莫過於呼籲美方「回到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上來」,長年以來起到中美關係某種「護欄」的角色。這背後當然不可能忽略基辛格的角色,《上海公報》得以出爐,也是中美雙方戰略家來來回回、折衝樽俎之後的產物。

1971年7月,周恩來會見秘密訪華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雙方發表的會談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遜即將應邀訪華。(VCG)

基辛格過世後,台灣的知識分子讚揚他的各種遠見,卻也看得出對其為了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而「出賣台灣」仍舊耿耿於懷。然而,沒有人能夠否認台灣在中國崛起與復興過程中,與美國之間所保有的「特殊關係」,其實是美國與中國談判時刻意留下的巧門;也沒有人能否認,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與拜登(Joe Biden)期間有意虛化「一中」框架在國際上的效力,《上海公報》的「一中」法力依舊在發威。

美國只剩目光如豆的民粹政客

這位高瞻遠矚的老先生,2020年4月3日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的專欄文章,他說「現在就像1944年一樣,有一種早期的危險感,這種危險不是針對任何特別的人,而是隨機的襲擊和破壞。」疫情趨緩後,人類確實如他文章所說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因為霸權國家取代了病毒,在世界上多個地方引燃戰火,同時預示着美國霸權也將像病毒一樣不斷衰弱。

這篇引起矚目的文章,從中可以看出來基辛格這位戰略家,念茲在茲的還是其所屬的美國及其國家利益,他希望美國能夠「維護世界秩序原則,在內政外交中保持克制,確定問題的優先次序。」而在他百歲之際,也對中美關係提出了憂心,尤其看重台灣問題成為未來導致中美兩國衝突的「引爆點」,稱當前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化解台灣問題,希望雙方能在這一點保持默契,維持台海目前局勢。

2023年7月,習近平(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接見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左)。(新華社)

通過理性尋求均勢,並且在合作中追求和平,推動雙邊關係維持在正軌,這是基辛格「戰略」的最大特色。這也是何以基辛格在耄耋之年,還要穿梭於中國之間,呼籲「美中關係對於美中兩國和世界的和平繁榮至關重要。」基辛格沒有改變,他還是1971年那個時候的基辛格,不過世界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基辛格在他的國家中已顯得格格不入。

崛起的中國還是努力信守着「基辛格時刻」,因此熱烈歡迎基辛格為和緩中美關係所做的一切努力。問題在於,基辛格的國家卻不再相信「基辛格時刻」,他們的精英們被「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之說沖昏了頭,為了保衛帝國餘暉,為了世界的龍頭地位,無不卯足了勁為「美中一戰」而造勢、動員、準備。

別說特朗普這樣的民粹政客只是一位「例外」,看看拜登登場後的美國,其實只是用更多自由主義修辭的政府,特朗普幽靈從未消散,而且在對華立場上,美國兩黨毫無區別。基辛格深信當年《上海公報》奠下的台海格局可以維持100年,可是不過才經過了50年,華府的政治精英們哪個不想打破如此局面,用以遏制中國──這個他們心中最大的恐懼。

2023年10月24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紐約舉行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年度頒獎晚宴上講話。(新華社)

回顧被疫情改變的世界,美國特朗普政府用的國安高層,從博爾頓(John Bolton,又譯波頓)到蓬佩奧(Mike Pompeo),清一色都是右翼好戰鷹派;而拜登上台後看似清新臉龐的國安團隊,例如沙利文(Jake Sullivan,又譯蘇利文)等等,這些「小年輕」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也不相信「民主改變中國」的「和平演變論」,從而在在展現出咄咄逼人與高高在上的傲氣。

美國霸權的衰弱,民主政治的失能與失靈,民粹帶來的政治部落主義,以及社會嚴重的對立與撕裂,幾乎注定着美國不會有基辛格的繼承者。世界失去了基辛格,始終會有人們記得他,和平均勢發展在這個多元並存的世界裏,終會有人信奉與實踐;但美國再無基辛格,枱面上出不了有領導力風範的政治家,精英界也出不了有長遠眼光的戰略家,只剩下了民粹烽火、短視近利與爭權奪利的如豆眼界與碎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