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中國觀察」仍在啟示中國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今年是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誕辰100周年,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政治家,李光耀對於中國乃至國際格局的判斷仍不時被人們提起。2014年,李光耀出版《李光耀觀天下》,一時間洛陽紙貴,在該書中,李光耀系統陳述了自己對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中東的看法,其中對中國尤其着墨頗多。在李光耀誕辰100周年之際,同樣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之際,回看李光耀對中國的觀察,仍有啟示意義。

這裏先節選書中的兩段對話,第一段是第一個章節中李光耀與記者的一段對話——

Q:由於非常迅速的經濟轉型,你認為中國正在出現什麼問題?

李光耀:我從兩個方面看到了他們的脆弱。一是沒有治理制度,個人不服從領導人。二是他們沒有法治,是掌權的人在統治。因此每當領導人更換,就意味着高級領導人員的若干個層面或層級將發生變化。這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中國已故最高領導人鄧小平1978年和建國總理李光耀會面。(資料圖片)

Q:他們能夠改變這兩個弱點嗎?

李光耀:不容易。這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共產黨願意建立一個使他們可能喪失國家能力的制度嗎?我不知道。我認為還缺乏要改變這一制度的激勵因素。

Q:在今後十五至二十年的時期內,會發生迫使他們改變的事情嗎?

李光耀: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危機。但是我認為不會發生那種危機,即它會導致在制度管理上採用西方法治理念的解決方式。我看到他們正在建立自己解決衝突的制度。

Q:你認為缺少法治,可能會阻礙他們保護和尊重發展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文化嗎?

李光耀:只有當他們擁有足夠的智慧財產權需要保護時,才會予以重視並採取措施。他們尚未達到這一步,這不會鼓勵創新和專利登記。當他們具有足夠的企業精神來開創一些新專案時,這情況可能會緩慢地改變。

另一段是最後一個章節中李光耀與前西德總理施密特的對話——

施:我曾在相同時候嘗試遊說蘇聯領導人,尤其是戈爾巴喬夫,促他仿效中國,逐步開放奧德薩、聖彼得堡、列寧格勒以及立陶宛沿着波羅的海一帶。但他們始終沒能聽明白。他們並不是拒絕這麼做,而是不明白改革開放的概念。

鄧小平、戈爾巴喬夫。(資料圖片)

李光耀: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洞察力。這基本上就是個封閉的社會,對計劃經濟深信不疑,接受不了新思維。鄧小平知道,中國就是因為一味學習蘇聯模式,所以不成功。當他看到新加坡,他說,「啊!這才是成功的模式。」

……

施:他們正在建立法治。

李光耀:更多是人治吧。領導人說的就是法律。

施:我不確定以人治執法的模式還能維持多久。這是封建制度沿襲下來的模式,但中國在某個程度上已經建立起司法制度。我第一次到中國時,一個律師都沒有。他們現在有好幾千名律師。他們培訓了這些律師。

李光耀:鄧小平曾經派了部長來找我,想參考我們的法律。我說:「你要這來幹嘛?」他說他們準備研究,看看可以怎麼應用。我說:「要執行這套法律,先得有一組獨立的法官,在處理官民糾紛時能做出哪怕是對政府不利的裁決。那才談得上真正的法治。」他說:「沒關係,讓我們參考就是。」所以我讓他參考整套法律,他們之後也翻譯了。不過我不認為他們能有效執行,因為法官總還得依領導人的指示行事。

之所以選取以上兩段對話,是因為這兩段對話都談到了中國的法治問題。從毛時代到鄧時代再到今天的新時代,中國追求法治的步履未停,同時也步履維艱。十八大後,包含「全面依法治國」在內的「四個全面」成為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被確定下來,「努力讓人們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也成為司法目標。按照最高層的說法,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係黨執政興國,關係人民幸福安康,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也因此,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十八大後,包含「全面依法治國」在內的「四個全面」成為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被確定下來。(視覺中國)

具體到落實層面,人們的實際感受與預期目標卻存在一定落差。《香港01》此前也多次發文提到,疫情之後,中國社會面的一個突出變化是:一方面人們對法治極度失望,因為疫情三年尤其是上海疫情開始,確實發生了很多跌破人們常識和法律底線的事件,比如入戶消殺、隨意封控低風險小區等。另一方面人們的法治意識空前高漲,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與法治相關的事件能引發輿論關注的大背景,比如尋釁滋事罪存廢之爭、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推動出台反網絡暴力法和流浪動物保護法等。

最新引發輿論關注的事件,是黑龍江夙生律師事務所的一則通告。11月6日深夜,黑龍江夙生律師事務所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該所律師遲夙生當天下午因在雲南宣威法院開庭前拍照,手機被法院扣留,遲律師休庭後向法院索要手機時被扣留,隨後突發心臟病入院。11月7日上午,遲夙生的手機仍無人接聽。雲南省高院紀檢監察室工作人員表示,已向領導匯報此事。今年8月,廣西來賓中院也曾因馮波案引發內地律師界、法學界極大關注,其後來賓中院致歉並承諾重新開庭。當法院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類似事件,人們對法治的信心多寡自然可想而知。

回到李光耀所談及的治理制度和法治問題,十年前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已經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去十年,為建立系統的治理制度,國家層面也在不斷推進完善,但因為最能給民眾帶來穩定性和安全感的法治問題始終未能落到實處,故此也部分地消解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努力。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重讀李光耀的「中國觀察」,仍覺得有啟示意義的原因所在。因為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執政者與中等收入群體對話唯一有效的渠道和路徑。這一路徑如若不打通,中國式現代化便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