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媒體正在借「李克強逝世」打一場輿論戰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突然心臟病去世,事發突然,震驚中外。這次沒有「搶到頭條」的西方媒體紛紛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評論。西媒呈現的評論也基本如出一轍:高度評價李克強任內經濟工作務實主義的同時,不遺餘力將其型塑為「最弱勢總理」。

路透社報道寫道,「(李克強)這位精英經濟學家支持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這一改革被稱為『克強經濟學』,但從未得到充分實施。最終,他不得不屈從於習近平對於更多國家控制的偏好,而隨着習近平將自己的助手安插到權力職位上,李克強從前的權力基礎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華爾街日報》也寫道,「在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李克強重組國家經濟的努力步履蹣跚。」「作為習近平領導下的總理,這位面容友善、神秘莫測的黨員在領導人身後待了十年,直至2023年退休。李克強的理性決策軟化了習近平政治化統治的尖鋭稜角,但最終影響有限。」

李克強作為國務院總理兼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是執行習近平以及黨中央經濟目標的負責人。圖為2023年3月5日,兩人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握手。(REUTERS/Thomas Peter)

還有《紐約時報》評論說,「(李克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裏,他是中國政府各部委的領導人,但手裏的權力似乎比前任總理還要小,政策由習近平主導。」「習近平設立了一系列黨的委員會來負責國家安全、經濟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政府各部門的決策職能,後者都以李克強為直接上級。」

BBC則在題為《李克強逝世:中國經濟政策的務實主義者 終年68歲》的文章中,除了肯定李克強在經濟層面的務實做派外,也寫道,「李克強被視為作風務實的經濟自由主義者,上任初期外界期待他改革中國經濟結構」,但「其總理生涯後期被邊緣化,權力被架空,甚至有『最弱勢總理』之稱。」

面對「李克強逝世」,歐美主流媒體對其生前作為進行了高度評價,但在渲染習李不和維度「千篇一律」的報道,一方面說明其還是停留在傳統對於中國和中共認知的桎梏裏,專制、集權、府院之爭,依然是歐美媒體看待中國政治時習慣用的標籤,基於這樣的判斷,中國政壇發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高層的蛛絲馬跡,都可以被想象加工一番後,變成一場牆內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另一方面,如此千篇一律的報道,讓人不禁追問:歐美媒體是否故意借「李克強逝世」發起一場輿論戰?

新華社消息發出後,中國內地民眾的悼念鋪天蓋地,這說明李克強在任內也確實如其在最後一次記者上所言,「盡了最大努力」,是一位勤勉、樸實、受老百姓歡迎的總理。就在內地民眾悼念之際,歐美主流媒體卻在不約而同挑撥離間,製造「習李之爭」、「府院之爭」,以及猜測李克強逝世會否如胡耀邦去世一樣引發新一輪動盪等等,此番操作明顯正在朝着輿論戰戰的方向演進。

2014年塞爾維亞舉行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李克強與16國領導人分別會晤。當李克強送走每一位剛剛結束會談的領導人匆匆趕回座位時,隨行的國務院各部部長旋即圍攏到他身旁進行會商。經典鏡頭被官媒記錄下來。(中新社)

輿論場,已然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這個「戰場」雖無刀光劍影,但更甚刀光劍影。俄烏、以巴戰爭,都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到這點。且在這個「戰場」上,西方還站在相對強勢的位置上。如今,中國的崛起、復興,打破了這麼多年以來的國際利益藩籬,那些利益集團們就更加坐不住了。一有機會就要加以利用。隨著中國更大程度的挑戰他們的秩序,這場輿論戰就會更激烈。所以面對李克強的意外病逝,西方媒體就會如此故意拿來炒作、影射一番,抹黑中國。

接下來中共會用何種規格進行追悼,備受各方關注,這一定程度上也決定着歐美主流媒體的輿論戰究竟會偃旗息鼓,還是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