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台高規格新舉措 「2035去台灣」不再是天方夜譚?
9月11日「2023地緣政治高峰論壇」在台北舉行,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幾位國際知名學者齊聚一堂,縱論「台海戰爭」爆發可能性與危機。翌(12)日,北京出台了一份福建對台建設「兩岸融合示範區」的重磅文件,台灣許多看法均將其解讀為「和平統一」的號召。西方世界對台海的「戰爭」想像,以及北京持續對台的「和統」召喚,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意見》在大陸熱、台灣冷
這份名為《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由中共中央與國務院的名義聯合發布,全文約4,000字,分為五大面向,共21條。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指出,「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支持一個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規格之高,是很少見的」。
追溯該《意見》的起源,今(2023)年6月17「海峽論壇」在廈門開幕,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致詞時宣布,福建將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使福建作為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效應將更加顯現。」經過三個月時間的醖釀,《意見》全文才正式出台。在此之前,習近平則曾宣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等重大政策主張;2021年3月,他在福建考察時更明確指出,福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在台灣詢問了多位資深兩岸事務人士的看法,他們多半認為這份《意見》「新意」或「亮點」不多,大部分是過去宣布過的惠台融合政策「集大成」。至於台灣政界的看法,民進黨自然將之貼上「統戰陰謀」的標籤;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也不願正面肯定,僅低調表示:「中國大陸對台灣意圖要統一的企圖心沒有改變,台灣自己有自己的原則。」台灣社會則對此普遍冷漠、無感。
《意見》三大「弦外之音」
不過,綜覽整份《意見》,依然可以看出北京對推動「融合促統」的弦外之音。首先,這當然是再一次的「和平統一」號召,不過更重要的是其體現出北京對於「統一後」治理台灣的思維。
其中宣布取消台灣人在閩的暫住登記,鼓勵台灣人申領居民居住證,且擴大居住證的核驗應用範圍。此外,鼓勵台灣人擔任仲裁員、調解員等司法輔助人員,允許台灣民商事仲裁機構在廈門設立業務機構,並依法將在閩台灣人納入大陸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中。這些舉措已不只是公民「同等待遇」了,而是進一步將閩台融合為「共同生活圈」,為統一後治理台灣提供鋪墊。
其次,《意見》精準瞄準了金門與馬祖在兩岸之間的特殊地位。《意見》宣布要打造「廈門─金門」和「福州─馬祖」兩個「同城生活圈」,無疑是替金馬民眾實現冀望已久的期待。以金門為例,在地緣位置上,金門到興建中的廈門翔安機場,比到台灣本島機場還近還快。過去的戰地經驗,更讓金門人民的和平企圖比台灣本島強烈;前陣子金門縣議會的兩個次級團體,才共同倡議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並主張推對「金廈跨海大橋」早日興建,營造「金廈特區生活區」。
再以馬祖為例,其海底電信電纜多次被船艦勾斷導致斷訊,民眾苦不堪言,當地不少民眾乾脆棄用台灣的電信號碼,改用中國大陸的電信。此次《意見》之中,強調了「加快推進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支持金門共用廈門新機場」,以及「推進福州與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都正中金馬民眾的下懷,得到多數人的支持。此番態勢倘若鞏固深化,中國大陸便成功以「金馬」作為「和統台灣」的前進基地,達到「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政治效應。
再者,是隱藏於《意見》字句之中的最大奧秘,即強調要由中央台辦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也特地參加了9月14日由國新辦舉行的《意見》發布會。眾所周知,國家發展改革委是負責國家宏觀整體規劃的第一線部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參與兩岸融合促統的新政策之中,等於是說明了統一或統一後的台灣,在北京眼中已是「全國一盤棋」的一部分。
「2035去台灣」不只是一首歌
值得一提的是,歷經五年多的建設,「福廈高鐵」在9月28日通車,福州到廈門列車運行時間由兩小時縮短至55分鐘,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而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金三角」聚成的廈漳泉都市圈,以及福州都市圈等地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如此高鐵布局,與叢亮在《意見》發布會所言,完全可以連繫起來思考:「近年來,積極推動福建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建成了綜合立體的交通網路,已經具備了連接閩台兩地高速通道的工程技術能力,為提升海峽兩岸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礎。當前,兩岸各界對兩岸基礎設施直接聯通期盼已久。我們要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兩岸民眾坐着高鐵輕鬆跨過台灣海峽的夢想,促進更多台灣地區的商品搭乘中歐班列等暢達歐亞市場,更好惠及兩岸同胞」。
這段話讓人聯想到了在大陸輿論場上曾經紅極一時的《2035去台灣》這首歌,第一句歌詞就是:「坐上那動車去台灣,就在那2035年……」。「2035坐動車去台灣」並非毫無所本,國務院2021年2月24日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其中「京津冀─粵港澳」主軸的路徑1支線,就包括了「福州至台北」。再往前追溯,2004年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08《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1《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2016《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將台北作為交通建設重要節點城市。
換言之,儘管兩岸目前處於分裂分治狀態,但北京整體的交通網規劃,台北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叢亮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所言:「已經具備了連接閩台兩地高速通道的工程技術能力」,表示大陸高鐵或公路經由福州到台北,大陸端已經積極在籌備建設,就待「統一後」兩岸兩端相連接。而在此之前,金門與廈門以及馬祖與福州之間,若是率先實現了「通橋」,那麼閩南「金三角」和福州都市圈的範圍將把金、馬涵蓋進去,不只實現「半小時生活圈」、「一小時生活圈」,更形成兩岸「一日生活圈」。
正在忙於選戰的台灣方面,或許認為《意見》只是北京在「畫大餅」,將之當成「天方夜譚」。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其慣於「按表操課」、按計劃「辦大事」,那麼《意見》正體現了其「和平統一」與「治理台灣」的雄心壯志;要是如此,「2035去台灣」或許不會只是一首「網紅神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