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台「無條件讓利」時代結束?
大陸商務部與國台辦接連兩天拋出震撼彈,衝擊着北京對台工具箱「讓利」項目。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8月17日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涉嫌違反世貿組織(WTO)關於「非歧視原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規則;台灣地區禁止進口大陸的產品範圍近年來總體呈現擴大趨勢,本次調查涉及產品已從立案時的2,455項調整至目前的2,509項。最重要之處在於,大陸是否會中止或部分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時,束珏婷表示,商務部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8日接續回應記者提問,指出支持相關主管部門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規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反中的民進黨為何不願中止ECFA?
這項消息聽在台灣常民耳中或許無感,但聽在民進黨政府以及兩岸事務人士的耳中,勢必百感交集。不妨先看幾個數字,便知道該消息對台灣衝擊力度有多大。ECFA「早期收穫清單」(早收清單,意指「提早降關稅的商品清單」)自2011年生效至2022年3月底,台灣輸往大陸的早收貨品享有減免關稅金額累計88.21億美元;反觀大陸,在這此期間輸往台灣的早收貨品減免關稅金額僅8.89億美元,兩岸享有的關稅減免利益相差高達十倍。
此外,從2000年開始,中國大陸與香港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趨勢更是與日距增,至今已經高於40%。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台灣對大陸享有高達1,56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即使參考台灣官方的統計,也有1,004億美元的順差。這些數字背後,與ECFA開啟的大陸對台「經濟讓利」政策,有着必然的關係。
民進黨政府在執政以前,批判ECFA以及大陸「讓利」是對台灣的「糖衣毒藥」。執政之後,面對台灣對陸經貿依存度只增不減,儘管搬出了「是中國依賴台灣,而非台灣依賴中國」的詭辯;但官員心知肚明真實情況,是故2020年3月台灣陸委會即有表態「不希望陸方因政治因素中止ECFA」;2023年4月現任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亦表明,「中止ECFA將造成雙方損失及破壞兩岸關係」。ECFA為台灣帶來的經貿利益,以及究竟兩岸是誰依賴誰的問題,答案已不言自明。
「九二共識」是ECFA關鍵中的關鍵
事實上,當年ECFA簽署的背景,乃海峽雙方和平發展時期,其性質並非國家對國家的「自貿協議」,而是基於「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之內的兩岸經貿合作協議,要不然在WTO規定之下,不可能出現大陸對台單方面的巨額「讓利」。因此有看法認為ECFA是台灣「佔盡便宜」,大陸利益受損及的企業亦對此經常頗有微詞。無論如何,ECFA之所以能夠成立,並運作超過十年到今天,其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政治前提,乃是關鍵中的關鍵。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至今拒絕接受和承認「九二共識」,即便2024年大選在即,隨着台灣內部政治「反中」風向盛行,各組候選人對「九二共識」要不是三緘其口,要不是曖昧不清。在缺乏政治互信基礎的情況下,台灣跟隨美國制華對大陸的「脱鈎」傾向越來越明顯。
然而,台灣對兩岸「政經相悖」態勢的擔憂不是沒有的,故此前ECFA「十年大限」將屆前夕,大陸會否中止ECFA,成為當時台灣輿論熱議的話題。雖然中國大陸對此沒有明確表態,但不置可否也是一種態度,體現出其對台工具箱內的「經濟讓利」手段,主動權與主導權其實都掌握在北京手裏。
從2021年開始,中國大陸以食安、蟲害或申報不全等緣由,陸續暫停台灣的肉類產品、菠蘿(鳳梨)、釋迦、蓮霧、石斑魚等農漁產品,以及超過2,000項的飲料、酒類和其他食品輸入大陸。雖然未涉及ECFA中止與否的問題,但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這些做法在政治上無疑是風向球,對台灣方面預警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下去的可能惡果。
其中最不可忽視的訊號,在於今(2023)年4月12日,大陸商務部發布《關於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的公告》,將對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在內等主要產品進行調查,而調查期限最久可延長至明(2024)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大選投票的前一天。
要知道的是,大陸商務部對台提出之貿易壁壘調查清單涉及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三大類、共2,455項,其中1,063項,工業產品1,392項,約占所有進口項目的五分之一。資料顯示,若參考美中貿易戰10%至25%的懲罰性關稅,要是大陸對台反制,台灣將因關稅制裁損失金額可達300億到500億美元,農業將是首當其衝的「弱勢產業」。
台人利益與台獨分子禍福與共?
如今大陸商務部和國台辦先後鬆口,一方面繼續調查貿易壁壘,另一方面「依規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表示台灣方面內心深處最擔憂的事情已風雨欲來。一旦大陸收回ECFA的539項早收清單,其中涵蓋石化產業88項、運輸50項、機械107項、紡織136項,以及農漁業18項,對台灣衝擊之大,「抗中保台」的民進黨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經濟本來就不可能脱鈎於政治,當年馬英九喊出的「先經後政」,多少就有點一廂情願的味道,而民進黨執政後的「只經不政」,更是自欺欺人。尤其是北京在方方面面吹響「統一」集結號,啟動統一進程,無論是強硬的「圍台軍演」,或者是軟性的「融合發展」,對北京來說,都是要服務於「統一」這個終極目標,「經濟讓利」自然也不例外。
國台辦副主任潘賢掌8月17日於四川成都開幕的「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致詞,其中有一句值得推敲的話:「『台獨』分子竄美一次,台灣同胞利益就受損一次」,故而呼籲「台灣同胞要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如同《香港01》所解讀,其言下之意或表明,台灣民眾的利益得失,未來將與台獨分子的行徑「禍福與共」。
因此,從貿易壁壘調查延伸至研究ECFA的「中止或部分中止」,其實就帶有着「經濟施壓促統」的意義。此舉是否代表着北京對台「無條件讓利」時代的結束?與其這樣問,不如說是北京對台「統一進程」再往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