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隱憂(一):2024贏定了?但民眾黨的「陸軍」在哪裏?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6月以來,柯文哲已在多份民調中領先侯友宜,穩居第二,甚至在部分民調中躍升第一,似有超越賴清德之勢。從「陪榜王」到「坐二望一」,柯文哲的崛起既有形勢因素,也受宣傳催化。

首先是台灣的政治形勢。在民進黨一側,賴清德被蔡英文執政拖累,身負物價飆漲、光電弊案、台海緊張等政治枷鎖,其民調雖穩定領先、未見暴跌,卻似乎已到頂點,難再更上層樓;接著是國民黨,經歷2022年選舉大勝後,藍營再度發揮一手好牌打到爛的「優良傳統」,先是在初選階段上演「郭侯相爭」的分裂大戲,又在朱立倫宣布徵召侯友宜後,出現地方派系與黨中央互鬥的「換侯」亂流,侯友宜的模糊立場更是激怒大批深藍選民,民調自5月下旬起便持續墊底,至今未能起死回生。

如此情勢,讓柯文哲的宣傳戰有了發揮空間。第一,柯文哲通過猛轟民進黨「墮落」,吸引到大批期待「理想政治」的淺綠、中間選民;第二,柯文哲敢於觸碰深藍板塊,拋出重啟兩岸服貿談判、修建金廈大橋等話題,更延續此前「兩岸一家親」的政治基調,主張務實處理與北京的關係,吸引到部分討厭侯友宜的藍營選民;第三,柯文哲團隊熟稔網路宣傳,頻繁發布各種梗圖視頻,形塑柯文哲妙語如珠、清新幽默、學問淵博的網路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輕選民。

一時之間,橫跨藍綠的民調版圖,讓柯文哲風頭無兩。但正如賴清德與侯友宜皆有弱點,看似選情大好的柯文哲,其實也暗藏隱憂,那便是雖有高民調「空軍」,卻極度缺乏藍綠皆有的強大「陸軍」,也就是黨的基層組織。

台灣媒體報導,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中)的政見白皮書內容涉及主張重啟服貿談判,引起台灣各界關注。(台灣民眾黨提供)

「跨不過濁水溪以南」的警訊

近期的「董事長開講」風波尤其明顯。

自2024選戰開跑以來,《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便與賴清德之外的幾位候選人進行合作,舉辦「董事長開講」粉絲見面會。而作為選舉造勢的一環,現場報名情況、線上觀看人數、觀眾贊助金額、候選人問答表現,皆是各界觀察指標。其中侯友宜原本預定舉辦3場,卻在5月20日新北場、27日高雄場後,因「候選人現場表現不理想」,而取消第三場,此後便進入民調墊底的低迷狀態;而外界看好的的柯文哲,挾「坐二望一」姿態在7月9日舉辦第一場,得到了全網的熱情迴響,卻在13日傳出,原本預定舉辦的22日高雄場取消,且往後也不會再辦。

據吳子嘉表示,取消原因是民眾報名並不踴躍。其指出,高雄場早在7月1日便開放報名,但最後1,800人的座位只有660人報名,連一半都坐不滿,自己早向柯文哲反映「高雄場網路報名不理想」,希望能見面討論,卻等了3天都無回覆,只好傳訊告知柯取消舉辦高雄場,而柯也在LINE中回覆「當然報名情況不佳要取消,我們沒有付錢,也沒辦法。」顯然對於活動的取消沒有異議。

但此後民眾黨發言人的說法點燃了吳子嘉怒火,後者認為前者在對外說明中,絕口不提高雄場的真實報名狀況,卻公開影射自己「是為幫郭台銘才放生柯文哲」,顯然是想轉移焦點。吳子嘉因而公布與柯文哲的前述對話截圖,並痛批「全台灣就柯文哲敢不回也不接我電話,發言人還敢出來抹黑,這個爛黨自己沒有能力過濁水溪以南,還不找粉絲、不自己去推動,太傲慢了。」

5月29日,《美麗島電子報》公布5月最新民調,三位總統候選人中,賴清德以35.8%的支持度位居第一,柯文哲以25.9%位居第二,侯友宜下滑至18.3%,於三人之中墊底。(美麗島電子報網頁)

當然,就筆者瞭解,吳柯衝突還牽涉其他因素,這才導致雙方都無意搶救報名不理想的高雄場,並讓衝突浮上檯面,斷絕以後再合作的可能。但從吳子嘉出示的ACCUPASS報名系統後台截圖來看,高雄場報名確實悽慘,且與侯友宜的情況相較更是弔詭。因為5月27日侯友宜高雄場舉辦時,《美麗島電子報》早已做出侯友宜墊底的最新民調,也就是在29日公布的首份柯文哲對侯友宜「死亡交叉」,且國民黨也早已不是高雄執政黨,卻還是能動員出滿座的報名結果;而在柯文哲這邊,7月1日高雄場開放報名時,柯早已是「坐二望一」的熱門人選,卻連一半席次都坐不滿,足見吳子嘉所謂「沒有能力過濁水溪以南」的批評雖有誇大之嫌,卻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歸根結柢,基層組織還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國民黨雖無法攻克高雄、台南等深綠選區的縣市長選舉,卻在當地擁有強大立委、議員、村里長基層系統,能在需要時動員「陸軍」出戰,這才會有侯友宜即便墊底都能滿座的報名結果;而民眾黨空有第三大黨、甚至某些民調第二大黨的支持度,「空軍」表現亮眼,卻顯然極缺「陸軍」,無法深入中南部基層、進行選舉動員,這才會有高民調低報名的反差。

當然此前也有多份民調顯示,柯文哲在中南部頗有支持度,不僅超越侯友宜,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越賴清德,似乎能夠「南北通吃」;但由此次風波來看,在未經動員的情況下,南部「有行動力的柯粉」似乎不多。而選舉勝負,說穿了還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柯文哲如今民調形勢確實大好,但高民調只能說明「空軍」宣傳戰的成功,足以動員民眾在調查中表態,卻不能等同已經說服民眾出門投票,而後者往往需要政黨的地方組織強力動員,以「陸軍」催出選票,才能化民調為現實,否則便容易出現「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尷尬,而由民眾黨缺乏基層組織來看,這很明顯會是柯文哲的一大硬傷。

6月18日根據台灣TVBS民調中心最新調查結果,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支持度,在最近一個月內飆升一成,以33%的支持度,首度勝過藍綠兩位參選人。(TVBS新聞畫面)

民眾黨沒有藍綠的基層組織實力

回顧台灣的政黨基層組織變遷,當中雖涉及藍綠板塊的轉移,卻不離一個核心運作邏輯:「恩庇與侍從」,也就是掌權的「恩庇者」提供利益與特權,換取地方「侍從」的支持與忠誠,套用在政黨組織,便是黨中央與地方派系。

一般來說,黨中央要仰仗地方派系聚攏選票、盡可能維持執政,地方派系則通常不在乎政黨理念,而是更重視利益的壟斷與分配,故一旦黨中央勢弱,雙方便可能走向「尾巴搖狗」的爭權狀態。而從蔣經國到李登輝時代,國民黨地方派系便大抵發生了上述變化,也就是李登輝在面臨北部外省菁英集團挑戰、民進黨崛起的政治現實下,大幅倒向地方派系尋求支持,同時放縱各地黑金介入選舉、輸送利益,結成中央也無法輕易撼動的金權複合體,好藉此鞏固統治。

時至今日,不少地方派系雖已分裂,「恩庇與侍從」的運作邏輯卻依舊管用。基本上只要政黨推出的縣市長候選人勝選,接下來就會開始四大板塊的權力分贓:警政系統、土地開發、預算審核、地方金融機構。其中,掌握警政系統便等於掌握取締與包庇的權力;土地開發則涉及土地使用權的變更、公車路線規劃、河川砂石開採等,可謂是黑金運作的大溫床;預算審核包括公共事業與補助金,會影響各公務部門與中小企業;地方金融機構則涉及融資優惠與理監事人事,同樣是利益輸送的熱門場域。

6月28日柯文哲(中)參拜台灣大甲鎮瀾宮,接受媒體聯訪。(台灣民眾黨提供)

以國民黨內呼風喚雨的張榮味為例,其為雲林張派的掌門人,雖是黑幫出身,卻受提拔參選縣議員,在33歲踏入政壇,隨後又當選雲林縣長,開始掌控水利會、農會等地方權力來源,打造了自己的地方王國。在張榮味擔任縣長期間,雲林的行政效率極高,因為各重要部會基本上都由張派人馬領導,對於縣府可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只是不願分享利益必遭反噬,張榮味因長年重用自己人、獨攬利益,而與其他國民黨雲林派系交惡,遂讓民進黨有了分化之機,最後張因弊案曝光下台,張派也不如過往風光。但即便如此,張派仍是雲林最大派系,如今的縣長張麗善便是張榮味之妹,其不僅繼承家族政治版圖,還在雲林兩次擊敗民進黨縣長候選人,為國民黨保住了8年執政。

平心而論,從國民黨一黨獨大年代起,其地方黨部組織便是地方派系的天下,黨中央所能直接控制的地方黨部其實非常有限,基本上若沒有地方派系支持,國民黨便會失去動員能量。但今日的民進黨同樣如此,其能從威權時代的在野小黨走向執政大黨,關鍵原因之一,便是在地方上複製了國民黨的「恩庇與侍從」邏輯,也就是用自己的利益分配模式,分化、裂解國民黨既有的地方派系版圖,使其由藍轉綠,或至少轉成非藍。

其實這一現象也不是台灣特例,基本上東南亞、拉美、日韓等國家,同樣要仰仗金權換選票的地方動員模式,說得現實一點,就是「買票雖可恥但有用」,而這正是當今柯文哲所缺乏的底氣。要打造藍綠共用的「恩庇與侍從」結構,柯文哲至少需要兩個要素:第一,就算沒有執政縣市長,民眾黨也至少要有大量村里長、鄉鎮市長、議員與立委基層,來組成「陸軍」組織戰的可用人馬;第二,民眾黨必須要有龐大的經費與既得利益,才能在「陸戰」中動員群眾,並吸引各方期待選後的報酬分配。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22年「台北上海城市論壇」(雙城論壇)致詞。(台北市政府提供)

但可惜的是,柯文哲兩者都沒有。首先是基層「陸軍」組織戰人馬,民眾黨才剛成立幾年,此次地方立委提名也預估最多不會超過20席,顯然根本沒有足夠有力的「小雞」可以挑戰藍綠。故也可以發現,柯文哲雖在參選總統上打死不退,卻非常希望國民黨禮讓地方席次,甚至有意憑借眼下的高民調吸引內亂的國民黨「小雞」帶槍投靠、邀請自己站台,如此一來便能寄生國民黨地方「陸軍」,搭組織戰的便車,彌補民眾黨硬傷。

接著是選舉經費與既得利益的問題。柯文哲看似聚沙成塔、在小額募款上收穫驚人,卻根本比不上國民黨百年黨產、民進黨多年執政所積累的天文數字,所能調動的資源已相對有限,屆時面臨各地成立選舉辦公室、舉辦造勢大會的資金需求時,便會更加捉襟見肘。此外柯文哲已卸任台北市長,民眾黨出身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才執政不久,要用來吸引各方的「選後報酬分配」相當不充足,同樣會挫傷柯的組織戰能量。故其一度作勢拉攏郭台銘,顯然便是希望後者提供經費與利益的輸血,無奈郭的野心更大,直欲柯文哲交出總統提名,否則不當善財童子,最終導致了雙方談判破局。

當然,缺乏組織戰「陸軍」並不意味柯文哲必敗,畢竟其「空戰」成績確實亮眼。但從台灣選舉的現實來看,選戰比拚的底層邏輯還是金流與地方派系動員,而柯文哲的高民調充其量是證明其有能力通過第一回合「空戰」,但進到第二回合「陸戰」後,若柯文哲不能與國民黨形成一定程度整合,以各種選後的聯合政府承諾換取國民黨禮讓,並讓後者動員地方派系為其全力輔選、進行「陸軍」組織戰,其實際當選機率便會是檯面民調的打折;且不論國民黨是否換侯,只要藍營地方派系最後還是被黨中央整合成功,願意投入選戰動員,即便國民黨候選人不能擊敗賴清德,也能有極高機率擊潰柯文哲。

歸根結柢,柯文哲當然是有魅力的候選人,民調表現也十分亮眼,但選舉的陸戰重頭戲尚未登場,如果柯文哲始終無法說服國民黨協助,不論眼下民調再怎麼高,未來恐怕都會被金權政治的現實一棒打回原形。

為什麼柯文哲民調高?

賴清德被蔡英文執政弊端拖累,侯友宜得罪深藍、國民黨深陷內亂。

為什麼柯文哲很難複製藍綠地方組織戰模式?

民眾黨沒有龐大基層,柯文哲沒有龐大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