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伐交」廣島「伐兵」 十字路口的台灣面向何方?
2023年5月,註定載入人類歷史史冊。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國(G7)峰會之前,「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登場,且雙雙發表了聯合公報或宣言。這些文字背後意味着,是世界格局能否嚴守戰後國際秩序的信念,是否能夠信守和平與多邊合作的許盼,還是意味着一場「沒落貴族」面對中國崛起磨刀霍霍與虎視眈眈?
台灣傳媒輿論看這兩場峰會的視角很值得玩味,不分藍綠顏色,開酸西安峰會「大灑幣」、「不顧中國人民死活」,鸚鵡學舌般地模仿着美媒的語調解讀宣言:「均是一些虛浮且假大空的內容」。相對於此,則盛讚廣島峰會「大國領袖」對「台海和平」的承諾,以及對中國大陸的嚴詞批判。一來體現了台灣所謂「民主政治」數十年來的「三觀」不變,二來又隱約預示了台灣在世界變局面前的佇足徬徨。
「和平」成為「伐兵」的遮羞布?
今(2023)年的G7峰會選在日本廣島舉行,西方大國領導人腳踩在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第一島鏈」的土地上,其政治涵義已不言可喻。眾家評論分析,最興奮的莫過於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久前他才登上了美國《時代》(TIME)雜誌封面,得到了西方主流媒體的「認可」:「日本的選擇──首相岸田文雄想要摒棄數十年來的和平主義,並使他的國家成為真正的軍事強國」,令其神采飛揚。
一張照片在網上受到討論(見下圖),G7領袖成員分成前後兩列走向和平紀念公園,前一列乃「美國派」,包括了岸田文雄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後一列則是傳統的「歐陸派」。這張照片說明了很多事情,從風光走向黯淡,是這場刻意高調峰會的客觀寫照:
1. G7成員內部的「同床異夢」;
2. G7領導人在國內支持度均低於五成,被稱為「低民望領袖俱樂部」;
3. G7成員國佔全球GDP從曾經的七成,降到了如今的四成。
更值得關注的,在於其對於中國的態度。提前發布的聯合公報洋洋灑灑數十頁,光是提到中國就有20次,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屆。儘管公報強調了「並不尋求與中國脱鈎或內轉」,卻又將矛頭指向中國的「經濟脅迫」和「軍事行動」,表達「最強烈讉責」(strongest condemnation)。這說明了這群「富國俱樂部」領袖們,至今看不懂、摸不透中國,從而腳步紊亂又曖昧不清地摸索着對中國的態度。與此同時,又以集團式的態勢,在理應作為「和平」教育基地的廣島,向中國展現了圍堵與遏制的姿態,拿台灣、香港、西藏、新疆大做文章,「和平」竟成為了「伐兵」的遮羞布。
最為諷刺的是,公報對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同樣表達「最強烈譴責」,並稱「俄羅斯殘酷的侵略是對全球的威脅,七國領導人會堅定不移支持烏克蘭」,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台譯澤倫斯基)也在廣島呼喊「必須消滅世界上的戰爭」。可是,在俄烏衝突一年多以來的時間,英美大國卻是雙方停戰和談最大的阻力;美方甚至否定了中國提出停火呼籲的用意,指稱「停火等於認可俄羅斯的侵略」。
除此之外,華府精英將台灣打造為美國對華「武器庫」的腳步亦未停歇,從在台灣西部海岸布放地雷的軍售計劃,近日進展到了美國智庫建議強化在台海布放水雷。複製烏克蘭的戰爭經驗,令台灣從「備戰」走向「必戰」,難道是G7公報重申「台海和平穩定」不能說出口的潛台詞?
北京「伐交」展現「國際新秩序」
將眼光轉移到於西安登場的「中國─中亞峰會」,台灣方面關注度不高,甚至視之為一場與G7互別苗頭的「政治大秀」。不過台灣學者周陽山撰文解讀,精準地點出於這場西安峰會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也是在斯拉夫人內鬥引發俄烏衝突一年後,中國人展現天下一家、與鄰為善、互通有無、合作共贏的新契機。這是不同於G7的另一種「國際新秩序」。 但這卻不為西方霸權主義所樂見,也不是「美國優先」的既定選項,更不是G7各國的傳統思維。這是真正的平等互惠、雙向交流,互學互鑑、合作共贏,也可說是中國傳統天下觀與王道思想的當代實踐。
進一步來看,西安峰會其實是中共二十大之後中國「大國外交」的延長線。從李顯龍、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台譯馬克宏)等重要國家領袖陸續訪華,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再到北京斡旋沙特阿拉伯(台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以及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出訪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國「勸和促談」。透過政治與外交的溝通協調,尤其是對於台灣問題和俄烏衝突的表態,逐漸流露出中國式外交路線的特質,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守門員」。
以此視角來看西安峰會,在美國於戰後走向單極獨霸地位的過程中,中亞地區始終是「顏色革命」動盪不安的地區,背後都能看到美國的身影。《西安宣言》藴含其中的和平、穩定、合作、發展基建、民生互惠等基神,以及維護各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宣示,反而是重構歐亞大陸地緣政治面貌的新契機。台媒《聯合報》發表評論指,「西安峰會後,中國中亞已具備經濟與安全同盟的格局」。
《聯合報》該篇評論更一針見血的指出,對比於西安峰會,廣島峰會「美國只能從海上、從中國的東面,加緊將日韓、台灣、菲律賓擰在一起,甚至異想天開地把『民主橋頭堡』與『遠東之錨』湊成對,進行欲振乏力的對抗」,「凸顯了廣島峰會過於浪漫、不着邊際的困境」。換言之,無論「新冷戰」有沒有「新」字,在「東升西降」格局裏的美國,依舊用着冷戰思維在看待着這個正在脱胎換骨的世界。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天可以看到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廣島峰會,對中國展現出了「伐兵」的掙扎和想像,台灣離戰場越來越靠近。而北京主導的西安峰會,則在中國大國外交的延長線上,向世人展現出了從「伐交」走向「伐謀」的用意。
不可迴避的是,台灣問題都被擺到了「伐兵」或「伐交」的博弈桌上。對台灣來說,那更是意味着處於赤裸裸的戰爭與和平十字路口。如何做出選擇?廣島峰會和西安峰會,絕對需要台灣人們反覆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