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滿城盡帶「唐」元素 中國歡迎中亞賓客藏3細節巧思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這是中國和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也是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18日晚間,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為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中亞國家元首夫婦舉行歡迎儀式。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這場歡迎儀式在地點選擇、形式設計上都獨具特色,傳遞深意。

細節一:大唐芙蓉園

歡迎儀式地點在大唐芙蓉園。這是一座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建的大型文化主題遺址公園,位於陝西西安城南、毗鄰大雁塔,全方位展示了盛唐風貌。

紫雲樓是大唐芙蓉園最主要的仿唐建築群之一,18日晚的迎賓表演就是以紫雲樓為背景。

+3

在唐朝鼎盛時期,西安曾經彙聚了來自各國的商旅,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也是中國和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兩千多年前,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伴隨著駝鈴聲,絲綢之路從這裡綿延萬里,連接起中國與中亞的友好交往。兩千多年後,「駝鈴」變「汽笛」,西安依然是中國和中亞經貿往來的樞紐。

2022年全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達到4639列,創年度開行量新高,西安成為全國中歐班列開行城市中首個年度開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2023年至今,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裡,西安在全國率先實現通航全部中亞五國。

2023年3月16日,北京開出首趟中歐班列, 目的地為莫斯科(微信公眾號@中國鐵路)

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1730.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7.3%。尤其是4月當月,中國與中亞五國月度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500億元,達到502.7億元,邁上了新台階。

再具體到陝西省。近兩年,陝西與中亞五國外貿進出口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年均增長31.1%。2022年,陝西與中亞五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0.85億元、增長32.5%。中亞五國也已成為陝西對外投資合作的重要夥伴,截至2022年底,陝西省18家企業對中亞五國累計投資8.2億美元,占全省對外投資總額的15.1%。

細節二:大唐盛禮

據新華社和央視新聞報道,18日當晚迎賓表演以「大唐盛禮」為主題,復原唐朝時期迎賓禮儀,以傳統文化之「禮」,迎遠道而來之「賓」。這樣獨具中國傳統和特色的迎賓儀式,在近些年來中國主場外交活動中並不多見。

儀式中的「唐」元素很多。現場有八面大鼓,鼓的顏色來源於唐三彩的花紋,也就是寶相花紋。

唐三彩陶騎馬俑:中國陝西西安城郊處發現的三彩騰空馬,馬上坐一少年。(資料照片)

寶相花是中國古代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集合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徵,包含了花瓣、花苞、葉片的完美變形,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裝飾題材,被廣泛地使用於各種絲織品、工藝品及建築裝飾上,含有吉祥、美滿的寓意。

迎賓表演中身著唐代紅色官服的男子,雙手平伸,指尖交錯,左手在外,掌心向內,舉手至額,欠身行禮,以中國傳統的「天揖禮」表達對賓客的敬意。

迎賓表演中的「芙蓉花舞」,創意取自唐詩「清水出芙蓉」,通過芙蓉花開綻放起舞,呈現出「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長安」的美好場景。表演還引用了唐代樂伎盤鼓舞的元素,踏鼓、拍板等。

細節三:佾舞

佾(yi,四聲)舞是中國五大古禮之首,作為國禮流傳千年至今。

古代樂舞的行列稱為「佾」,佾舞有「二佾」、「四佾」、「六佾」、「八佾」之分。「八佾」為規格最高,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

此次迎賓儀式現場跳起的「八佾舞」就是規格最高的禮儀舞蹈。央視新聞報道說,這也是我們用最高禮儀迎接中亞五國遠道而來的友人。

每年逢孔子誕辰,台北孔廟皆會舉行釋奠典禮,並由小學學童跳八佾舞祭孔。(資料照片)

表演中,「八佾舞」的演員們著墨綠、朱紅兩色中國最具代表性,最富麗色彩的簡化唐制漢服出場,左手橫拿「籥」(yue,四聲)、右手直拿「翟」,籥翟結合,展現「仁義禮智信」的精神特質。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在「陸上絲綢之路」起始地跳起的舞蹈還與「海上絲綢之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石湖碼頭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是宋元時期泉州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外港。(資料照片)

2021年6月,佾舞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申報地區就來自福建。

北宋時期,福建福清籍樂師劉詵主持制訂的《大晟樂》被宋徽宗欽定為國家正統音樂,頒行天下。《大晟樂》中,對唐宋以來佾舞的程式、動作等樂理和樂制進行了系統梳理總結,成為後世各代禮樂制度的典範。

清代後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王元穉受命赴台傳禮,佾舞傳入台灣。自1893年以來,佾舞在閩台兩地的交流中得以存續,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

2015年,福清佾舞團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文化元素,應邀赴泰國、柬埔寨參加「中國福建周」和澳門「福建文化節」,這也是佾舞首次赴境外表演。

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攜手再出發,中國—中亞合作未來可期。

本文獲「政知道」授權刊載。